美中的軟實力競爭
美國作為二戰後最強盛的帝國,除了軍事、政治及經濟外,其文化上的軟實力亦是領先群倫。所以各國人民都想移民美國尋找新生活,目前其總人口約3億3千萬人,而每年移民數約百萬人。作為其戰略對手的蘇聯、日本及中國的人民,尤其是中國,從高層到底層全部將子女及金錢轉移到美國安置,而這正是美國軟實力展現的地方,一如古中國的唐朝吸引外族紛紛投靠的風水寳地,其軟實力才能撐東亞第一強權的場面。
中國自1949年以來,約有三十年,整個社會投入毛澤東激進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一舉將晚清以來累積的中國及西洋文化,一掃而空。而改革開放以來所帶來的經濟成果雖然大大提高,其GDP總量已直逼美國GDP的數量。但細看當中台商投入資本約佔所有外資的3%,卻佔約五成的外銷份額。如此每年約有七千億美元的順差,至今累積約有3兆多美元的儲備。這種經濟上的成就,其首先投入軍事的擴張。而在文化上,其卻以重新包裝的中國古文明,來激起中國民族主義的驕傲,想要和美國一較長短。而事實上,單就中國古文明的研究,中國本地的研究成果,仍離西方一大截,甚至連日本研究有關古中國文明之水準,都遙遙領先中國本土自已的研究。底下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查看兩者的差異何在?
毛澤東曾發起激進運動,破壞中國文化,圖為劉少奇 (右) 與毛澤東 (左)。 圖 : 翻攝自人民網(資料照片)
二戰後美國私立大學的創建
在二戰以前,美國的文化自信心仍很脆弱,其本土菁英,仍以留學歐洲拿到博士學位為榮譽之源。但戰後不到二十年間,美國私立大學大量竄起,其一國之高等學術研究,幾乎是全球其他大學之總和。
歐洲的現代文明,起源於法國科學院的建制,由此科學研究即可獨立於教會之外,一大批天才型人物即在此體制下蓬勃地發展新興科學,那時法國即成為歐洲各國的文化典範。
到19世紀,由德意志帝國創建的公立大學體制,讓學術人才透過教學來傳承其學問,由此在數學、物理、哲學、歷史、及工程學的各個領域,不斷在德國發展。如近代的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及相對論之科學革命學説,大都是以德文發表。這種公立大學體制就成各國爭相模仿的高等教育機構。
如日本明治維新後,九所帝國大學之創建,即是依德國體制建立。當時東京帝大的教授,都由首相任命聘請,其薪水甚至高於內閣部長的收入。這種公立大學內的教授員額固定,通常一科系內只有四至五位教授之編制,若非教授死亡或退休,其學生輩只能永遠當副教授或講師。其優點是其教授手下擁有,一大群副教授、講師、助教及學生組成的研發團隊,如此團隊就可進行長期尖端研究,每一團隊都能在其專業領域內,進行全球性競爭,且代代相傳。其缺點是,研究隊伍以近親繁殖為主,很容易形成學閥壟斷學術資源,即學術朝向封建化之危機。
美國所創建的私立大學,源於其民間對學校捐款的熱情,這是其他各國比不上(台灣社會大都捐給寺廟)。如哈佛大學每年的預算約55億美金,當中約有一半經費來自捐款。在此制度下,每位新進助理教授,要在六年內升等到副教授,才能拿到長期聘約,而教授位置,也常常開放全球人士來競爭,即大學在挖角搶人才非常激烈。因美國有大量的研究經費,所以傑出的教授就有機會拿到大筆經費,聘請大量的博士後研究員,來做尖端的研究,其能耐甚至超越其他國家講座教授所組之團隊。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圖:擷取自哈佛大學臉書(資料照片)至今美國有將近一百多所私立大學,其學術表現超越全球各公立大學之總合。反諷的是,全球其他公立大學,也全面學習美國私立大學之體制,但研究資源及博士後研究員,卻遠遠比不上美國規模,以致研究實力不升反降。至今每個國家只能出幾間公立大學勉強能和美國私立大學競爭。所以全球前二百大大學中,美國就能佔一半份額。當中中國有十幾所,而台灣只有台大勉強能排入。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能和美國前幾名的名校,如哈佛、耶魯、MIT、及史丹佛大學一較長短。尤其劍橋出版社仍掌控學術經典出版物,這乃是美國哈佛等名校無法比擬,英國作為先期全球帝國之角色仍有餘暉在照耀。
科技與人文並重的學術兢爭
1956年,英國科學家C.P斯諾在「新政治家」發表文章表示,自從17世紀西方近代科學革命以來,在學術界的人文學家和數理科技學家,好像二條平行線在發展。一般的物理學家不會研讀古典哲學著作,而很多的人文學家,其科學知識可能還停留在新石器時代。所以在大學中,這兩類學者幾乎無法交流,即兩種文化分裂的現象非常嚴重。
在歐美大學中,這二類學者都有非常豐富結果產出,雖然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學問,但都會尊重對方的學術地位。以中國研究而言,如李約瑟(劍橋的生化學家)開啟了中國之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已成為這領域的開山鼻祖。而費正清窮一身之力,建立了近代中國的研究,現在哈佛的費正清中心,已培養出三代中國研究的權威學者。這些研究不受黨派意識型態干擾,長年潛心研究,已累積中國學問大量學術著作,這是號稱要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共領導人,最應該感到慚愧的地方。
北京大學校園。 圖 : 翻攝自bluehero.pixnet.net(資料照片)
現今中國的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之所以能名列全球頂尖大學之前沿,完全依靠理科及工科學者在 SCI 上發表的文章來撐起其場面。但在人文領域恐輸給西方近百年的水準。因為中國在毛時代,全國只學毛思想,而改革開放時代,才開始引入一些西方人文學説,有為民主開放找論述,更多是找一些古今學派替專制獨裁準備説帖,更有引進納粹法學家理論來合理化中共的統治基礎。原則上,在人文學上完全沒有任何創見,來彰顯大學引領社會發展的角色。某方面現今中國人文學之研究,實遠遠落後於民國時期那些第一代先輩之水準。
所以帝國競爭中的軟實力對抗,中國只能在數理領域迎頭趕上,但在人文領域仍遠遠落後,至少以佛學研究而言,日本早已領先中國一大段距離。而那不能靠幾台航空母艦或者太空衛星所能補的上。
黃吉川(超級電腦及量子電腦專家)經歴:
成功大學工科系主任
成功大學研發長、教務長學歴:
羅東成功國小 東光國中
宜蘭高中
成功大學機械系學士、碩士、博士榮譽:
成大講座教授
力學學會會士
孫方鐸力學獎章著作:
國際期刊161篇「到執政之路」共同作者「啟程」新詩集「我們」新詩集「試嘗集」古體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