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是人類未來數十年離不開的能源,不論生活、交通、通訊、學習、休閒…都離不開電,如果不了解電,就無法進入下一個文明。台灣人不了解電,不但無法能源轉型,反而會在地球的文明賽道上變成脫隊的一員。

每遇大停電,就蓋大電廠。長年錯誤的認知下,台灣的電力系統已到了岌岌可危,隨時隨地都會大停電,甚至全島全黑的地步,我們必須先認識危機所在。一張電力均化成本表格,就可以看到我們電力系統性的危機,我們有能力挽救已經面臨的電力災難嗎?搞懂這張表就知道台灣的電力系統的關鍵問題新增電廠加權的容量均化電力、儲電成本。

2027年新增電廠加權的容量均化電力、儲電成本。(中文) 圖:美國能源局的能源資訊局

台灣的街談巷議有兩個英文縮寫天天被掛在嘴上,一個是C/P值,一個是SOP。

可惜台灣人沒有真正搞清楚英文縮寫的真正意義,可能就像認識汽機車排照的英文字母一樣,只是證明台灣人認識英文字母罷了。

今天就以電力的C/P值和SOP來說清楚講明白,或許您早已知道,如果您還不知道,願意花10分鐘來讀這篇文章,就可以一窺台灣的電力核心問題,這是每個身為電力消費者的台灣人必須知道的。只可惜,號稱進步民主的台灣,仍身在永無止禁的能源專制戒嚴體制中,無法自拔,才會有今天無止的糾紛。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英文,而且知道真正的意義,不能用「菜英文」去「各自解讀」,回到名詞的標準、定義,才能解決所有的數學問題。

這張「均化電力成本(Levelized Cost Electricity)表」(現在包括發電 (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LCO))和儲電 (Levelized Cost of Storage,LCOS))可以用文明、理性、科學、經濟的方法,解開台灣不缺電,台灣不需要核電廠,台灣的電價是貴的謎團。

這張表格源自美國能源局的能源資訊局(https://www.eia.gov/outlooks/aeo/pdf/electricity_generation.pdf),是美國能源局每年的《能源展望(Energy Outlook)》的一部分。《能源展望》相當台灣的長期電源開發計劃,或《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是美國每年循環展望未來6年的電力供需情境,並依實際的數據進行推測評估,因為電廠有幾個基本特性:

1. 開發週期長。各類電廠都是至少20-40年的投資,興建也要1年以上。

2. 生命週期成本。未來營運(包括新建、操作、環境、維修、除役)的生命週期成本都必須考慮,才會有可靠的依據。

3. 電力交易。電力是具有公益性和壟斷性的公用事業,既要賺錢維持營運,也要顧及經濟、社會穩定,電廠發的電要交易,需要有平準的成本計算,才能平衡電力公司的私利與社會的公益。

記住!電廠是分可調度、不可調度,不是基尖載

首先,電廠依發電技術分類,分成:

可調度(Dispatchable),包括超超臨界燃煤火力(Ultra-supercritical coal),複循環(Combined cycle),進步型核能(Advanced nuclear),地熱(Geothermal),和生質能(Biomass)。

資源受限型技術(Resource-constrained technologies),這是受到技術能源來自自然,不可調度的風力(陸域、海上),太陽能(4小時儲電的「獨立型」、與水電抽蓄結合可季節調度的「混合型」),和水力發電。(註:台灣的太陽能在中午太多,拿來抽蓄發電)。

容量資源型技術(Capacity resource technologies)。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分類,包括了汽渦輪(Combustion turbine)緊急發電的機組,和電池儲能(Battery storage)。要注意這種發電的產能利用率只有10%,所以其成本十分昂貴。

這和台灣長期使用的尖載發電機組、基載發電機組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再生能源興起,除了地熱因為也是像汽電共生使用蒸氣快速發電,可以調度外,其他的風、光、水都是因天氣因素而不可調度,就讓這些再生能源盡可能發電,可調度的電廠(火力、地熱配合調度)。

我曾和台電退休主管討論到地熱,台灣地熱非常充沛,絕對有能力取代所有的火力、核能,做為「可調度基載發電」,也正因為這因素,台電、經濟部抵死也不要開發地熱,因為地熱完全威脅核、火發電的寶座,蔡政府內也沒有人真正用心去做能源轉型,隨經濟部、台電可以說是惡意的扼殺了地熱。

容量因素就是「產能利用率」,決定成本和C/P值

電學泰斗陳謨星曾說過,如果蓋一個電廠不發電,它每度電的成本就是無限大,台電把核能、燃煤發滿,不讓其他電廠發電,所以看起來每度電便宜。

美國為了讓電廠能夠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除了緊急備用容量資源型的汽渦輪、電池儲能的容量因素只有10%以外,其他類型的都必須在可能情況下發最多的電,以平抑發電成本。簡單來說,容量因素是電廠賺不賺錢的底線,低於額定的發電比率,就賠錢,讓電力公司不會無目標的投資不發電的賠錢電廠。(台灣卻剛好相反,拚命蓋不發電或發不了電的電廠,堆高了發電成本。)

「容量因素(Capacity Factor)」是以電廠實際發電量,除以「裝置容量(Installation Factor)」乘以1年8760小時的滿發分母,就是發電的容量因素。

如果用「容量因素」,我想很多產業界大老都沒聽過,但是它就是「產能利用率」,台灣的產業沒有不談「產能利用率」的,也就是一部機器或生產線的年度實際產量,除以1天24小時運轉,開工365天的產量,就是「產能利用率」。

在美國能源部規定各種發電技術的「產能利用率」,在表中唯一的複循環(Combined cycle),也就是天然氣電廠,額定的產能力用率是87%,也就是一部1GW(10億瓦)的電廠,每小時發100萬度電,不停機1年可發87.6億度電,如果是87%的產能利用率,則可發667.6億度電。

台灣一直把火力發電發好發滿,還滿口稱便宜,但是從能源局的發電量統計,2022年燃煤發電1,212億度(裝置容量21GW,全年可滿發1,840億度),天然氣1,118億度(裝置容量19.2GW,全年可滿發1684億度),太陽光電107億度(裝置容量平均8.6GW,因為每月都在增加故取其平均值)全年可滿發753億度。

這樣算出來主要發電來源的產能利用率如下:

主要發電來源的產能利用率。 圖:方儉提供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從上表就可以看到台灣的電廠產能利用率都太低了,如果在美國就要賠得脫褲子。我們連美國的8成都沒有達到,特別是太陽能,我們只有美國的一半,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台灣致命的危機

國家重大的危機:現代國家電是分秒不可或缺的能源,過度冗餘的電力設施,不但讓國家失去競爭力,也會造成無預警大停電,就像路上車(電廠)太多,道路(電網)路線複雜,坑洞太多,老車(老舊電廠時時跳機)沒有汰換,大量新手(新電廠的人員缺乏訓練,新電廠也時時會跳機)上路,不守交通規則(規劃、調度無序,沒有專責電業管制機關),所以時不時就塞車,有車有路,但是動彈不得。半導體、電子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一日不可無電,未來5年台灣電力系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會蓋電廠卻無管理、管制,將會造成台灣巨大的衝突,甚至將被國際供應鏈淘汰。

電廠蓋太多了:電廠的產能利用率達不到最低值,代表電廠太多,造成閒置成本、冗員成本、物料冗餘,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是台灣天天停電,台電把責任轉給「缺電」、電廠不夠,拚命拿國家預算來蓋電廠,現在蓋得太多

電力成本太高:因為產能利用率太低,其實發電成本高,電價不便宜;台灣電價看起來便宜,是因為不像其他國家的電價附加高額的環境、健康、資源等外部成本的稅收,比電價本身更高;台灣除了意思意思的再生能源、空污費和營業稅以外,幾乎是裸價,而且像台電的發電廠成本是政府預算撥款,等於是白拿的。所以以台灣現在的電價,其實還太貴了,至少可以再降20%。

環保空污無法改善:台灣已經是全球肺癌死亡率居冠的國家,空污的主要來源是燃煤電廠,國外的煤電因為要負擔高額環境成本,所以比燃氣更貴,美國已經連超超臨界的火力電廠都不蓋了(燒無烟煤,乾淨的煤),台灣卻仍在燒已經被世界淘太的生煤/最髒的煤 (因為便宜)。從產能利用率來看,天然氣可以再增加1/3的產能,替代掉1/3的燃煤,但是台灣卻用扭曲變態的電力成本,大量使用燃煤發電,用人民的生命健康來填台電無效率的經營,是非常缺德的事。

跳電大停電常態化:因為管理不當,又缺乏監督管制,全民對電力的知識、常識低落,台灣的電力沈淪已然失控,前幾年的大停電,絕非不蓋核四,電廠不夠,而是電廠太多的管理問題,未來5年又要增加巨型機組,能力不足的電力公司如小孩舞關刀,反需傷害自己,接下來,只要大機組跳機,再拉下小而多的太陽能(5GW以上),就是大停電的肇因。這是過去6、7年大停電後錯誤的政策造成,未來還會在「大停電就蓋大電廠,大電廠造成大停電,蓋更多的大電廠」的輪迴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台灣人無知的共業。

我期望台灣的工商大老們能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是台電是你的工廠,會讓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嚴重落後於其他正常國家嗎?

這也是我最擔心的,每次大停電,工商業就跳出來要核四、要蓋更多的電廠,他們怎麼經營他們的產業?他們應該看得懂這張均化電力成本的試算表吧,如果看不懂,台灣人才要擔心這些大老闆們是用什麼來賺錢的?

我沒有聽過一位大老闆質問過總統、行政院長、經濟部長,怎麼會把台灣發電廠的產能利用率搞到這麼離譜的低,好好建言國之大員要正常經營電力事業。更奇怪的,先進國家的商會也不談這麼嚴重的問題,也和台灣老闆人瞎起鬨。

反而是我這個環保人士在這裡越俎代庖,大聲疾呼要做好管理,提高品質、可靠度,提升發電效率。

作者方儉: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