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今天(7日)率跨黨派議員團,拜會立法院,並進入議場2樓觀看院會總質詢。現為無黨籍的前立委陳柏惟指出,這是台美關係上很重要的事件,是1979年《台灣關係法》開始44年來,第一次有美國國會外交委員訪問團,以公開形式進入立院議場。陳柏惟提出「你想要第三次世界大戰或是第二次冷戰?」問題,剖析在美中競合的國際情勢下,台灣該怎麼為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台灣子民佈局。

陳柏惟認為,中美對抗只有三種結果:熱戰、冷戰、回到和平共存。陳柏惟表示,關於和平共存的部分,「中國遵守世界秩序的期待已破滅」,指出過去美蘇冷戰時期,聯中制蘇開始,美國就試圖讓中國關係正常化,藉此離間共產陣營,因此那時是採取中美交往與穩定發展的節奏發展。中國藉機崛起後,美國經濟也因此獲利而缺乏戒心,直到近年。利用國際社會給紅利的中國並不想遵守遊戲規則,一帶一路的圖謀,竊取他國智慧財產與技術,再使用結合科技打造高壓統治,並企圖用同樣手法干涉滲透全世界。中國想要的中華統治模式是天朝帝國主義,還混合了極權的恐怖統治,從來都不是和國際社會一起共謀更好的世界。陳柏惟斷言,「美國與自由世界開始無法容忍這樣的未來」。

陳柏惟接著論述「對台灣最有利的狀況是冷戰」。陳柏惟認為,在新冷戰中因為地理位置與台灣對於西方秩序和中國社會的熟悉,以及台灣人學習與工作的素養,可得到大量紅利,成為全球地緣政治槓桿。長期來看,極權統治的封閉政權,在科技與經濟創新上難以成功,也難以成為文化與價值的典範,因此認同普世價值、站隊自由世界,對台灣的未來來說,是最有利的方向。

至於「如何促成冷戰的環境」,陳柏惟指出,冷戰的前提是足夠的嚇阻力,要強大我們的防衛,讓侵略者知道你不是好吞的。也就是不存在不買武器就有和平,也不存在等距這個選擇,現實來說,我們需要民主盟友的共同抵禦和協助。中國近年的張狂正是因為西方的嚇阻力持續下降。但打贏冷戰不僅是心理層面,而是要在經濟與綜合國力層面取勝。陳柏惟分析,蘇聯在1980年代初,有不少內部人士就知道冷戰已經輸了,以蘇聯的例子來看,中國的問題在於,內需應該可以比蘇聯撐得久,因此這場冷戰可能會拖得比美蘇冷戰要長。而中國內部問題有很多,最先遇到的是人口結構,會未貧先老,去年或今年,印度人口會超越中國。大概21世紀下半葉,連美國人口都會超越中國。且美國是G7大國中,唯一長期人口看漲,人口結構相對穩定的國家。現在人均GDP 1/6的中國,如果比人數都輸美國,要贏過美國有很多的困難。主要還是在於,世界上的一般移民或是高等人才,移民首選不會選擇中國,中國的制度與文化無法吸引人,當然無法稱霸世界。

陳柏惟從近代歷史上的島嶼戰役中歸納,指出「熱戰」的時間大概不超過三個月。原因在於,只要失去海空優勢與補給線,侵略島嶼的軍隊很難長期支撐,此外聯軍存在技術力的優勢,就算熱戰,也會很快撲滅侵略者。但反過來說,若共軍有了優勢,能占領台灣之後,繼續攻擊日本與菲律賓,長期的熱戰就會可能,這就是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陳柏惟認為,維持冷戰性質的力量優勢,本身就是避免第三次大戰的最好方式。

陳柏惟強調,冷戰的台灣佔有贏面,只是需要耐性和時間,屆時長期在民主陣營第一線備戰的台灣,透過危機意識的鞭策,將成為繁榮強大的獨立國家。陳柏惟批評,有些「有心人」,總是想要避免台灣持有冷戰的籌碼,希望台灣投降,希望台灣覺得自己不可能。這就像是霸凌弱小的師長,希望被教育者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剝奪被教育者的主體性。陳柏惟指出,中國一直想入侵民主國家,但民主陣營並不想入侵中國,因此以民主陣營為優勢的和平,才是穩定的和平。這也是全世界應該一同努力的,也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可著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