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早期為運輸木材所開闢,以前所設置水溝、集水井未考量到動物使用需求,偶爾會發生動物跌落情形。為避免動物跌落集水井後無法逃生,林務局打造252處友善設施,並集結案例出版手冊,也透過相機紀錄動物利用情形。

林務局近年提升林道設施生態友善,改善棲地破碎化,於今日發表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成果,並集結案例出版《脫困: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手冊,手冊內容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如何利用簡易材料,在林道既有的排水溝、集水井、靜水池、擋土牆等構造物增設提供野生動物脫困的生態友善設施。而野生動物利用生態友善設施的情形,更有自動相機記錄下許多珍貴畫面,證明透過簡易的脫困設施,對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有相當的助益。

事實上從109年起,林務局持續於現有林道沿線,並從國家森林遊樂區聯外林道與重點林道開始,透過運用木(竹)材、棉繩網、石材等簡易的材料,於既有構造物增設生態友善設施,讓不慎落入的野生動物能自行脫困。至今已於29條林道的既有構造物上,設置252處可協助野生動物脫困或通行的生態友善設施及多處解說牌誌,讓人工構造物對野生動物活動的影響盡可能降至最低。

而除了設置友善設施提供野生動物脫困使用,林務局也視林道屬性於適當地點設置解說牌,讓進入山林遊憩的民眾更了解這些友善設施的功用,並提醒民眾需注意該路段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小心行車,並避免亂丟垃圾等破壞棲地的行為。

此外,為了了解設施是否確實有助於野生動物脫困,林務局也架設自動感應紅外線攝影機,監測野生動物利用狀況,林管處陸續發現白鼻心、食蟹獴、長鬃山羊黃喉貂及蛇類、蛙類等超過20種野生動物,使用友善設施脫困或通行。

 

林務局架設自動感應紅外線攝影機,監測野生動物利用狀況,陸續發現白鼻心、食蟹獴、長鬃山羊、黃喉貂及蛇類、蛙類等超過20種野生動物。   圖:翻攝自農委會林務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