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完成訪台計畫,這對台灣而言,是極具重要的國際機遇,也是繼二十五年後,美國國會議長再度到訪台灣,別具意義;裴洛西訪台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尤其是中國對此事的反應,當然,沒有意外的是,中國相當不開心,更接連採取各種反制措施,包括軍事恫嚇、經濟懲罰、網路攻擊、散發假訊息,甚至是抓捕滯留中國的台灣民眾,外界憂心中國營造台海危機的背後用意並不單純。

裴洛西政治地位高 中憂台增加國際能見度

中國對於裴洛西訪台一事會如此憤怒,其實可以想像,畢竟這對台美官方交流具有象徵性意義,同時提高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尤其是裴洛西這趟亞洲行,可以說,台灣是「唯一受矚目的焦點」,這看在中國眼裡當然不是滋味,尤其整體國際情勢已不同於二十五年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不斷堆高圍堵中國的策略,美國國會議長訪台背後的政治意涵,幾乎是踩到了中國的紅線,深怕這會是台灣拓展國際空間的轉機。

事實上,裴洛西訪台計畫並非突如其來的決定,據傳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今年七月的G20外長會議時,就曾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場邊會晤中提及此事,可以說,中國早已得知裴洛西有訪台的可能性;當然,可以想像的是,中方絕對有透過各種渠道向美國表示反對之意,只是,當時正值拜習通話的籌備階段,美中雙方各懷鬼胎,再加上中共內部政治判斷,中國的反應急轉直下。

當然,中國的強烈反彈,完全是意料中的事,畢竟裴洛西的身分十分特殊,不但是美國國會議長,更是民主黨內具政治份量的人物,在美國憲政位階上,是總統離開其職務的第二繼任順位,僅次於副總統之後,顯然裴洛西出訪台灣,這不單只是一位美國眾議員或是議長,在行政立法監督制衡的功能與角色而已,而是有著可能成為美國國家領導的政治地位,深層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這對國際社會起了示範作用。

中持續對台商攻武嚇 難擋美集結全球圍堵

對中國來說,阻止裴洛西訪台的困難度相當高,也不可能藉由與拜登政府的談判來轉向對裴洛西施壓,畢竟習近平對舉辦拜習通話有所期待,倘若拿裴洛西訪台來要脅美國取消元首對話,那麼雙邊的敵意螺旋自然會上升,恐怕會導致美中雙方誤判情勢,進而有直接衝突的可能,結果也顯示中國阻撓裴洛西訪台是失敗的。因此,可以明顯看出,中方試圖把裴洛西與拜登政府切割,鬥而不破,以爭取未來向美國討價還價的空間。

只是,裴洛西訪台,中國再怎麼不開心,都無法撼動裴洛西的判斷與決定,那麼就只能把氣出在台灣身上,為了對內展現反制的強勢動作,那麼將裴洛西視為境外勢力勾結台獨勢力,一來讓商攻武嚇的策略更順利成章,對內有交代,二則是藉由一系列的行動來試水溫,測試美國及台灣可能採取的因應方案,以及觀察台灣內部社會輿論的反應與風向,中國的有限理性就是逐步升高緊張氣氛,並依據情勢發展進行可控的調整。

從台灣的角度觀察,中國對台施壓,種種動作必然會引起多數台灣民眾的反感,台灣和中國只會愈走愈遠,可以說,兩岸關係幾乎很難再有轉圜的機會,那麼這勢必會增加台灣的危機意識,進而對國內政治發展帶來影響,中國長期以來對台所採取「胡蘿蔔與棒子」的兩手策略,產生的效果逐漸在遞減,兩岸互動的成本增加,雙方可能擦槍走火,甚至直接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也會提高,中國過激的反應,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持平而論,中國有意複製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情境,並以俄烏戰爭來對台灣營造戰爭邊緣的氛圍,短時間來看,這些動作並非要讓戰事一觸即發,而是要讓「灰色地帶戰略」發揮作用,奪回台海情勢的話語權,是中國面對整體外部情勢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中國要擴大在區域的影響力,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畢竟西方陣營早已集結天下圍中的態勢,中國如果持續自吹自擂自己的銳實力,窮得只剩下與俄羅斯、北韓等流氓國家同流合汙,最終可能落得與世界脫軌的下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