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明顯趨緩,且陸續傳出確診者康復後一陣子又出現症狀,也讓各界對於如何定義「二次感染」、「復發」感到相當困惑。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午後也召開專家會議,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已有共識,基本上確診3個月後再度感染,才稱為「二度感染」。
針對民眾反映確診解隔後,3個月內快篩仍出現2條線,疑惑是否為二度染疫,指揮中心昨也開專家會議釐清二度感染的定義。張上淳表示,專家會議上已有共識,二度感染是在發病後過段時間又再度感染,多發生在確診3個月後,需由臨床醫師自行認定,參考症狀變化。
張上淳指出,若在確診後1個月~3個月內,則有可能屬於陰陰陽陽的階段,需要有資訊來綜合判斷,如基因定序證明感染的是不同變異株,才會判定為二度感染;他也說,同一種病毒株在短時間二度感染的機率非常小,但仍要依實際情形判定。
至於何為復發?張上淳則說明,一般來說,確診的2週內比較容易出現病情好轉,之後又再加劇的情況,快篩也由陰性轉為陽性,這應屬於原來的病毒沒有完全消除,並非再次感染,且還是有傳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