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文傳會今(3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六都市民「可支配所得」成長率,雖台北市絕對值最高,成長率在六都墊底,而在六都中,以新北市的成長率最高,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則是倒數三名。

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表示,台北市可支配所得的「絕對值」最高,那是前人努力的成果,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成長率」最低,表示台北的發展是停滯的。王鴻薇分析原因,在於台北市的「居住不正義」,房貸利息與房租吃掉了大部分的所得;以及招商不足,沒有振興就業。

王鴻薇舉例,台北的房價所得比16.29,市民要不吃不喝16年才買得起房,貸款負擔率65.09%全台最高,相較之下新北市是50.02%,全台平均值只有37.83%;而大巨蛋在柯文哲任內空轉8年,當然也會讓投資者卻步。

對於桃園市的可支配所得成長率倒數第二。桃園市議員朱珍瑤指,桃園市長鄭文燦以「桃園是成長中的新興城市」為由,以建設之名大幅舉債,至2020年底,已讓桃園市的負債增加87%,但正在成長中的桃園市,可支配所得的成長率卻是倒數第二,這不是很矛盾嗎?朱珍瑤比喻,鄭文燦的施政風格是「給魚」而不是「給釣竿」,喜歡花大錢辦一次性的活動,卻沒有實際的效益,這樣子的散財市長,錢花完了只是債留子孫。

新竹市方面,新竹市東區議員參選人何志勇批評,新竹縣、市是共同生活圈,但新竹市的可支配所得成長率15.99%,大幅落後新竹縣的25.73%;這10%的差距,就是新竹市長林智堅被「過度包裝」的最好證明。

國民黨說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定義,「可支配所得」是全部所得收入扣除非消費性支出(例如:利息、社會保險保費、稅金、罰款及禮金等)後,實際可自行運用之所得,其計算公式為:可支配所得=所得收入總計-非消費支出=消費+儲蓄。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比較六都加新竹縣市,2014年到2020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的總成長率,由高到低分別是新北市36.09%,新竹縣25.73%,台南市20.53%,台中市19.36%,高雄市16.65%,新竹市15.99%,桃園市15.64%,台北市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