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公視華視接連出包,終於促使延宕六百多天的公廣基金會新任董事會順利組成,並在日前選出胡元輝接替陳郁秀出任董事長。輿論對於如何改革台灣的公共媒體,也有許多討論,只不過絕大部分的討論都建構在古典的媒體理論之上,並常以英國的BBC或日本的NHK當作台灣公廣集團的role model 。BBC與NHK當然是傳播學教科書的範本,只是適不適合今時今日,甚或是未來的台灣?則大有討論空間。

21世紀的數位科技革命一日千里,內容產品的通路形態與閱聽大衆的接收習慣,都已經並將持續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公廣集團新的經營團隊更需要的是斷捨離的氣魄與豐富的想像力,而不是一直困陷在創造台灣的BBC或「大公廣」的迷思中。

在我們想定台灣公媒未來願景的時候,必須先檢視當代的媒體環境,也要思考未來世界的傳播科技趨勢。首先,我們先把目光拉到烏克蘭的戰場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這場戰爭初期,俄軍曾經試圖切斷烏國的電信及網路通訊,於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公開向特斯拉的老闆伊隆·馬斯克喊話,要求提供星鏈系統設備,幫助烏克蘭恢復網路通訊。

馬斯克立刻答應而且劍及履及,馬上把相關設備運到烏克蘭,這才有後續烏軍像玩電動打地鼠一樣,摧毀俄羅斯的陸海空大軍。今日的傳統媒體,正如有著輝煌歷史與浮誇虛名的俄羅斯軍隊一樣,被小巧靈活的網路媒體打得節節敗退。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NCC已經在今年三月正式開放低軌衛星通信服務,也就是這個在千里之外大出鋒頭的星鏈計畫,最快下半年就要登陸台灣了!

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未來台灣的網路收訊將會沒有死角,配合5G時代的來臨,影視音內容的傳輸將可以完全依賴網路,任何偏鄉、離島的居民都可以透過網路看電視、聽廣播,那麼包括公視、華視在內的無線電視台,耗費大筆預算支撐的無線電視工程,還剩下多少意義呢?目前法令規定有線系統必載五家無線電視頻道,以確保偏鄉公民的媒體傳播權、近用權,又還剩下多少正當性呢?

另一個跟媒體有關而值得探討的新科技是元宇宙。祖克柏在去年把臉書更名為元宇宙,並在隨後推出了新款的穿戴式虛擬實境眼鏡Oculus Quest 2,售價只要一萬多元台幣,已經快速打進了普羅大衆的消費市場。Oculus Quest 2 除了價格低廉之外,它還有許多特點,包括模擬實境的音效、無需外接端子(無線)等,創造出一個更便宜、更方便、更多應用功能的全新虛擬世界。

除了目前比較受到市場關注的電玩遊戲與遠距工作的功能之外,元宇宙對媒體產業可能產生的最大衝擊在於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影視音內容通路。由於Oculus Quest 2 可以自己設定一個虛擬的客廳,包含客廳裡虛擬的電視螢幕,所以只要有一付虛擬實境眼鏡,看電視不需要電視機,看電影也不需要去電影院,無線眼鏡戴起來就好了。在未來的幾年裡,如果我們看到有些電影或連續劇選擇在元宇宙首播,或是許多年輕人每天戴著虛擬實境眼鏡在追劇,也不用感到太意外。

嚴格說來,元宇宙所帶來的通路改變,倒也不全然是最新的革命,在這之前的網路平台包括較早的iptv(如MOD),以及後來的短影音平台(如YouTube )、OTT(如Netflix )等,都對改變受眾的收視習慣以及傳統媒體產業造成很大衝擊。影響所及,台灣的網路數位廣告總額在2016年就已超越電視廣告,成為最主流的廣告形態,而有線第四台也爆發了所謂的「剪線潮」,訂戶數一落千丈。

閱聽大衆習慣的改變,促使媒體經營者必須用新的思維來面對新的時代。簡單講,頻道就是通路,就像販賣各種商品的百貨公司一樣,而節目內容就像是百貨櫃位上的商品,提供消費者選擇。但是現在頻道的定義和形態都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年輕世代所習慣的頻道已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塊狀隨選的頻道。他們不會在特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等待觀看他們想看的節目,他們會透過手機、可連網的電視機等多螢平台,在網路上更自由地選擇他們愛看的內容。

所以,公廣集團未來還需要投注大筆的預算,大量的資源在傳統無線電波頻道之上嗎?還是應該把更多資源投注在內容的產製上,透過更多元的平台傳銷出去?白話一點講,公廣集團真的需要維持這麼多傳統頻道嗎?還是應該致力於數位轉型改革,用有限的資源製作出更多的好節目呢?

最後一個要談的新科技是區塊鏈和社群媒體。元宇宙所創造的虛擬世界經濟,未來可能會需要區塊鏈科技的虛擬貨幣來進行交易,或許媒體內容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概念與社群媒體的精神不謀而合,因為民主平權本來就是網路世代的原生基因。

過去的大衆傳播學理論,大衆媒體是所謂的傳播核心,而一般閱聽大衆則是傳播的邊陲,傳播核心相對於傳播邊陲擁有絕對的權力,資訊的傳播方向絕大部分是從核心放射狀流向邊陲,邊陲很難有反饋流回核心的機會,邊陲與邊陲之間也不太容易有彼此的交流。然而,網路時代顛覆了這樣的結構,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人人都可以是傳播的核心,很多傳統媒體節目的收視率或影響力,遠遠不及一個網紅。

所以,在現在與未來的世界裡,應該打破「公媒做節目給大家看」的觀念,更多時候應該從「大家做節目給大家看」的角度,把公媒經營成一個平台,讓更多影視音工作者有機會參與公媒內容的製作。在這樣的思維下,公媒不需要維持龐大的人員編制,反而應該建立更靈活與彈性的制度,分配更多的資源給外部的影視音內容生產者,扮演產業復興的領頭羊角色。

工業革命4.0的時代,不適合用一百多年前誕生的BBC來想像我們的公廣集團,對於不合時宜,沒有效率的觀念與制度,都要有斷捨離的勇氣,對於台灣未來的公媒也要有更開放的想像力。割捨不是容易的事,改革也不能以犧牲員工工作權為手段,但是要有長期的計畫,並用決心和毅力來落實,才有機會讓公廣集團重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