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確診人數首破萬,讓民眾開始憂心,不知何時疫情才能緩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未來應有好幾天新增確診病例皆以「萬」為單位,「直至染疫人數達到一定的人口比(通常是 30% 以上),疫情規模才會從高峰下降,」他表示病毒永遠不會消失、確診數也不可能清零,疫情現階段觀察重點不是「絕對數字」,而是相對總染疫人數的「比率」

謝宗學表示,疫情高峰期染疫人數達到一定的人口比(通常是 30% 以上),疫情規模才會從高峰下降,」在緩步進入一個谷底的平原期後,永遠不會消失、不會清零,但只會漸漸地不再受到關注。

而隨著新增確診病例每日增加,目前轉中重症的「人數」絕對會隨之增加,死亡「人數」也是。但他表示,疫情觀察的重點不是「絕對數字」,而是相對總染疫人數的「比率」。

謝宗學說明,目前中重症的比率約為萬分之 30(千分之3),死亡率約為萬分之 1.3。這是台灣閃過致死率較高武漢原始株、Alpha 變異株、Delta 變異株,面對重症率和致死率較低的 Omicron 變異株得到的防疫成果。

他分析,目前最重要的防疫工作除了減災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調適。因為台灣已經有兩年多清零,心態上逐漸轉換成共存,「絕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對於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曾預測台灣單日 50 萬染疫、將有四萬人死亡、大提出了軟性封城說法,他認為「某醫師市長不意外又開始搏聲量和製造恐慌⋯⋯」謝宗學認為,現階段首長最重要的工作是安定人心、整備醫療資源、做好輕重症分流等務實真正可以幫助到市民的工作,「而不是一直放話、被打臉、再道歉搏網路聲量。」

而目前最該注意的,謝宗學認為是因為染疫人數暴增,各項流程恐因此延宕、醫療量能緊繃、確診者轉中重症時沒有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的問題,他表示自己身在急重症醫療第一線感受格外深刻。「中部地區雖然不若北部疫情嚴峻,但染疫人數直線上升的壓力,逐漸轉換成一波波海嘯衝擊急診和專責病房,考驗著前線醫療人員的極限。」

謝宗學進一步說明,若看到確診死亡率大幅上升,預期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族群染疫人數增加,二是醫療量能超過負荷崩潰。「世界其他國家在過去兩年間大多數經歷過程度不一的醫療崩壞和醫療排擠效應,希望我們儘量不要經歷類似痛苦的過程,」他表示現階段要努力讓疫情規模曲線平緩、不濫用急重症資源,同心協力保全醫療量能,一起走過充滿曲折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