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在12日公布「全民國防手冊」,一如預期,被酸爆、罵翻,不僅在野黨開轟,就連泛綠小黨委員也多有質疑聲浪,不少掛上「軍事專家」的頭銜的先進們也不客氣地批評場景設定嚴重脫節、不食人間煙火,呼籲重新修訂。

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堪?筆者直接上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網站一探究竟。網頁上設有「全民國防手冊專區」,進入後有範本、補充資料及22縣市的選項,「範本」扣除封面、底頁及目錄計有24頁,「補充資料」則是補充2頁緊急醫療資料,但22縣市目前還無法點選。也就是說只有原則大綱,說實話比高中全民國防教育課本高明不到那裡去。筆者軍旅生涯中長期擔任師、旅級參謀,深知這些低階作業人員的苦處,要資料沒資料、要人手沒人手,限時交件還沒加班費,層層審核一退再退,中階主管講這套,高階主官要那套;再加上這個政治敏感的話題,各政黨拿個放大鏡審視檢閱,反正國防部永遠是爹不疼娘不愛、人人可罵的單位。所以能搞出一個「樣子」來,筆者認為已經很了不起。反正被關注也就幾天的新聞熱度,忍忍就過去了。筆者在乎的重點是國防部對戰爭的殘酷是無法想像,還是刻意淡化?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戰爭造成建物毀損,財物損失。圖為俄烏戰爭中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多處遭砲火摧殘,滿目瘡痍。 圖:翻攝 Aleph א推特

全民國防手冊在「編序」上指出,手冊內容主要以「戰時可能發生的狀況」,導引民眾有效應處,分別以「空襲警報識別與避難」、「遭空襲後建築物倒塌失火避難資訊」、「空襲破壞後導致停電及停水資訊查詢與應處」、「戰災產生大量傷患之急救送醫」、「因應戰況,民生必需品短缺獲得途徑」、「家庭與個人先期完成防災(戰備)物資與救護準備」、「戶外生存之基本知識」、「遇突發緊急狀況報案專線」及「列管後備軍人相關動員資訊」等要項「簡」「要」說明。簡單的確是簡單了,但重不重要、有沒有價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而這種由上而下的「指導」範例,往下到各縣市時再分別細項補充,如果再加上某黨前立委要求加上「國家高度的發言」,如「政府絕不投降」、「任何使你放棄抵抗的都是假訊息」,敵機艦識別、友軍服制階級識別等,這恐怕將使這本刊物成為曠世鉅著,而不會是簡單的「手冊」。

以各位的聰慧,應該不難理解筆者的反諷。在戰爭危急時刻,您不會想帶著一本厚厚的書奔逃,也不可能像電影《薩利機長》的副機師一樣,去翻飛行操作手冊然後唸出來再採取行動。您可以想像那時慌亂,您需要的是一如「膝反射」式的採取行動,緊急避難、維持生命延續,所以那些停水、停電、受傷包紮都不該在這本手冊裡出現。換句話說,必須重新定義這本所謂「全民國防手冊」希望給民眾什麼樣的訊息內容?如果真的是要應對「戰時可能發生的狀況」,那麼必須結合社會民情常態,以最大多數人可能遭遇情景、心理狀態演變做為發想推演,以簡潔、明瞭、單一、權威、指示性的方式編寫,不僅縣市政府和被賦予最多任務的村里長要有一套他們該做的事情清單,更是要每一個個人都能依據內容能有快速反應。

為提高敵情意識,熟練防空作為,國防部例行實施萬安演習。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筆者以為,戰爭發生是可以假想的,只是無法確知何時發生。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下個禮拜;可能在睡夢中,也可能在上班時間。因此,大多數平民可能遇到的狀況,應該分為:戰爭前準備、開戰第1小時、開戰24小時、長期因應等4種情景。像是編寫「全民國防手冊」即是「戰爭前準備」的一部份。但大部份的工作是依賴行政體系準備完成,例如勘察設定預備避難場所、簡易照明設備備置、簡易急救醫材藥品備置、在預備避難場所儲存飲水口糧等物資、預備避難場所對外通聯資訊獲得設備等。一般民眾應該準備的是:明瞭預備避難場所設置位置或指示前往圖示、個人常用藥物、家屬親人集合點約定等。另外,現今各式傳播媒體發達,如果敵人大幅度集結出現興兵動武狀態,很容易被正式媒體或社群媒體快速傳播,勢必造成民心波動,出現南北移動、民生物資恐慌性搶購,政府該如何做?會如何做?

全民國防手冊「範本」的第6頁提到「空襲警報與防空避難」,拜歷年「萬安演習」操演教育,誰監控、誰發布、地方政府該做什麼、一般民眾在室內外、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狀況寫得都算清楚。這是「開戰第1小時」可能必須知道的事。但其中部份不完備的地方在於未能結合社會民情常態,例如現今都市化狀況蓬勃,住商皆往高樓層發展,不是每一個地下室都可以當避難場所嗎?還要走出戶外前往避難場所?那個防空避難設備的圖示,小到很難發現,到底該貼在那裡?正門入口?車道出入口?特別標註「容量○人」,那如果超過容留人數難道可以關門下栓拒絕晚到的人進入嗎?還是要捨近求遠到其他避難點?是不是具有合理性?有待檢討。

防空避難設施格式,標示牌為黃底黑字。 圖:翻攝宜蘭縣警局

真實的戰爭狀況,在第一時間緊急避難後,不會是30分鐘後就警報解除,伴隨而來的可能建物倒塌、火警、停電、斷網、斷訊等各種戰損狀況,或許可能會有間歇時間,但民眾不會是走出避難所恢復上班、上課。可能看到平常熟悉的建物面目全非、每日走過的街道煙硝瀰漫,那個心理衝擊恐怕比躲在避難所時更大,要不要在斷垣殘壁中尋找來不及逃離的生命?要不要蒐集還可以使用的物資?會不會被當搶劫、竊盗?接著可能開始想到親友是否安全?能否連繫?是否可以往約定的集合點移動?將使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移動?都是接下來的問題。在「開戰」後的24小時,將是最煎熬、最慌亂的時間,誰能夠提供幫助?誰會幫忙整合資訊?那裡可以知道大概的狀況?應該有個標準流程律定。

戰事會持續多久?恐怕誰也說不定,也許3至5天、或許1至2個禮拜、1到2個月也有可能、更無法事前預期會不會拖成一年半載或者更長期的抗戰。怎麼因應各種危機變化?期間內部可能會出現存糧飲水不足、生病受傷死亡、甚至承受壓力迫使情緒失控狀況,在外部則可能必須面對支援軍事作戰、敵軍占領、人道撤離等各種情境。停水、停電打電話找客服,這種事不可能發生;110報案,119、112災難救援,1911報平安,不得不說實在太理想化;而更不可能發生「全民國防手冊」範本第18頁所示:「公告配售之時間地點,依所在鄉(鎮、市、區) 配售站通知,至指定配售站,按規定項目數量計價購買所配額之民生必需品」,還要攜帶戶口名簿和配售憑證紀錄表…筆者嘲諷,他或許忘了加註「只收現金,不接受信用卡和電子支付」。第18頁的內容是戰爭結束後的復原期做的事,在戰事持續的狀況下,就是要靠預備期建制的通聯資訊獲得設備,取得維生所需各項物資。若所在區域不幸成為淪陷區,而您又來不及撤離,哪些資料該藏該銷毀?該如何自保和保護周遭的人?總不能義和團、白蓮教式地高喊「神功護體」吧,是不是該有幾項重點提示,幫忙民眾度過難關?

戰爭是無情的,但比戰爭更無情的是那些雄辯滔滔卻不必拿槍上陣的政客。編寫「全民國防手冊」很難盡如人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看法、觀點,但唯一的主軸應該是希望這本手冊的內容能在戰爭危急的關鍵時刻,真的幫助到老百姓生命延續,幫助到國家的生存延續。國防部就再加把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