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大選10日登場,然而過去一個月內,馬克宏原本看似穩固的優勢地位遭到極右派雷朋急起直追。學者向中央社分析,儘管俄烏戰爭一度有利於馬克宏,但最終結果將非常難以預測。

5年一度的法國大選將於10日首輪投票,這場大選籠罩在歐洲二戰結束後最大的戰爭陰影下,使得選戰的媒體和輿論空間皆史無前例地被國際政治議題主導。

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3月初歐洲陷入動盪不安,各成員國對制裁俄國的口徑也未一致。

這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一邊和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保持聯繫,一邊在歐洲聯盟(EU)譴責俄國攻擊並呼籲經濟制裁,同時與華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協調。

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的元首,雙重領袖身分的光環提供馬克宏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與地位,他也積極回應。

俄羅斯受選民千夫所指的情況下,馬克宏的三大競爭者都因過去與蒲亭的交情與親俄言論被翻出而飽受批評。極右派參選人澤穆爾(Eric Zemmour)就因曾強調俄羅斯不會進犯烏克蘭而慘遭打臉,加上反對接收烏國難民的逆風發言,導致民調一週蒸發3個百分點。

因此,投票日之前一個月,受惠於「旗聚效應」,即面臨戰爭或重大危機時,國家領袖能在短時間內收穫極高支持,對內政的批判也因輿論焦點轉移而減少,馬克宏支持度一度飆升逾33%,把極右派領袖雷朋(Marine Le Pen)的15%狠甩在後。

另外,戰爭也凸顯歐盟團結與防禦主權的重要性。馬克宏自2017年上任以來,便不斷強調需要打造歐洲的戰略與防禦自主以維護和平,完全呼應當前歐盟立場,獲得多數選民認同。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向中央社表示,相較於過去立場親俄的主要競爭者,馬克宏的確受益於俄烏戰爭。「馬克宏透過積極支持烏克蘭,同時不放棄與蒲亭對話談判而再次展現他的國際聲望。」

朱利安提及,傳統左派社會黨(PS)與傳統右派共和人黨(LR)在法國政壇的邊緣化同樣是造成馬克宏優勢地位的原因之一。

這次選戰中,右派前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接棒人波克瑞斯目前民調排名第四,支持度徘徊在10%;左派前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後繼者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更慘,僅有2%的支持度。

朱利安分析,自詡結合左右派的馬克宏成了傳統政治勢力唯一有望的候選人,緊跟其後的則是極右派雷朋與激進左派梅蘭雄(Jean-Luc Mélenchon)。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表示,儘管馬克宏政績頗佳,改善了失業率等選民最關切的議題,且國際危機也給予他其餘候選人沒有的特別聲量,「但這場選舉真的很不一樣」。

隨著旗聚效應減弱、輿論對戰爭的疲乏趨勢,加上與政府「合作密切」的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爆出10年未繳企業稅的消息,都使馬克宏原本相對穩固的領先優勢開始動搖。

3月底,馬克宏民調已見下滑,而對手雷朋卻氣勢看漲,兩人支持度差距從3月初各家民調的14到18個百分點,被拉近至大選前的3.5到5個百分點。

烏克蘭布查鎮(Bucha)4月初傳出的駭人暴行,更顯得馬克宏先前投入精力與蒲亭的多次通話像是白忙一場,毫無幫助。

因此,各界認為,儘管首輪幾乎可以確定將由馬克宏和雷朋出線,但選舉的最終結果將非常難以預測,尤其雷朋在第二輪投票中可能獲得預料之外的選票。根據民調顯示,雷朋第二輪支持度45到48%之間,為史上最高。

朱利安認為應對結果保持謹慎,因為雷朋「第二輪可能吸引大批來自極右派以及對於政績失望的選民,導致意外發生」。

波恩達茲也分析,雷朋在第二輪中也可能會獲得極左派不滿馬克宏的選票,「因為她回應了許多法國人關切的購買力、安全與移民議題」。他指出選舉結果將比預期的更難以確定,就連首輪投票也可能發生意外。

此外,投票率也是不確定因素之一。根據世界報(Le Monde)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69%受訪者確定會去投票、11%可能會去投票;換言之,有20%的受訪者大概不會投票。

其中18到24歲的選民僅有53%表示會去投票。政治學者胡關(Olivier Rouquan)憂心表示:「部分年輕選民已經與代議制民主脫離,不只是政黨和候選人,而是投票制度本身。」

上屆大選首輪投票,22.3%的選民棄權不投。法國媒體表示,這項紀錄今年有可能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