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文教基金會今天(15日)發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學生學習改變調查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人們生活型態受到強烈衝擊,許多人際接觸模式,改以藉助視訊完成,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學生到校學習的習慣,校園學習,學習的不只課堂課業,更多的是同儕間群體互動學習。去年 5 月,新冠疫情在台爆發,針對這項全球教育話題極強的學習改變方式,廣達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大學統計教學中心合作,攜手調查在疫情管制期間,校園停止一切活動,學童必須居家線上學習與疫情趨緩後學童回到學校學習狀況,施予兩階段全台大樣本調查。

這次調查別於傳統文字問卷結構,主要以圖畫方式進行實測分析。計畫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學童疫情管制期間居家學習,第二階段疫情鬆綁學童回校學習,兩階段分別回收有效實測問卷,第一階段為 2,928 份,第二階段為 3,700 份,兩階段畫測除以非結構化問卷(圖畫)方式測量學童潛在行為特質之外,為求衡量結果能否趨向一致性穩定,在第二階段回收問卷中再抽取兩階段皆參與實測者 686 人,另施以《Blob Tree》小樣本問卷,藉交叉驗證對比調查之信度與效度。

回收自全台各個縣市的問卷,採取研究的方法是依學童「著色豐富度」,「色彩使用程度」與「學習偏好」三大面向進行兩階段行為變化之統計分析,其結果:在「色彩豐富度」上,學童回到校園上課後,著色豐富度明顯較在家學習時提升;在「色彩使用程度」上,明顯發現校園學習對於孩童在心理與個性上會有正向助益的改變;在「學習偏好」方面,學童偏好戶外教學、體育課以及同伴討論的動態學習環境,動態學習會顯著提升著色豐富度,而高著色豐富度則意涵著學童在人格特質上較具獨立性與積極主動性。

綜合結論,相較於居家線上課程,校園學習環境更能使學童建立獨立性與積極性。

這次調查是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第一個針對學童居家線上學習與重返校園學習的行為差異調查,也是台灣問卷調查史上,首度以圖畫方式所進行的全台性樣本實體紙本調查,今日(3/15)下午由調查計畫主持人,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與數據分析主持人,台灣大學統計教學中心暨碩士學程教授任立中共同發布。

該次調查所建置的龐大數據資料庫,徐繪珈表示,歡迎學術界多加運用,或作更深入的研究。發佈會上,除清楚說明調查分析原委外,廣達文教基金會同時將兩階段 6,000 餘幅畫作間所產生的變化轉換設計成 NFT,定名「疫心向學」,至於是否公開銷售,徐繪珈補充回應,值得好好再研究。

廣達文教基金會最新研究得出,相較於居家線上課程,校園學習環境更能使學童建立獨立性與積極性。   圖: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