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海軍司令部於 2016 年公布未來 12 項造艦計畫,其中「震海計畫」(又稱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將取代成功級、康定級等巡防艦,裝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海羚羊短程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然而至今 6 年過去,震海計畫延宕多時,海軍改為推出 2,000 噸級的輕巡防艦作為過渡,卻引發軒然大波,對此,海軍與中科院各執一詞,難取共識。
《大紀元時報》指出,對於台灣海軍而言,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被動相控陣雷達,加上原先的天弓防空導彈,再自美國引進 MK41 垂直發射系統,就可以組建自己的「神盾系統」,報導並以三點剖析「震海計畫」生變主因。
第一,計畫延誤並非海軍抑或中科院問題,而可能是因取得美國出口許可證的時間比預定時間推遲了一年多,垂直發射系統 MK 41 交付比較晚,導致在垂直發射系統上進行測試對象進度嚴重落後。
第二,報導指出台灣於 80 年代時,早已擁有亞洲區第一款被動相控陣雷達,就是長白雷達,在此技術基礎上又開發出了自己的艦載被動相控陣雷達技術。但因對岸武器日漸強大,海軍出於被動相控陣雷達可能無法滿足未來的戰術需求,主張中科院應整合主動相控陣雷達,計畫從而中斷,無法按照原定的期限配合原型艦建造。
第三,海軍對於中科院的雷達重量能否達到原先 4,500 噸級軍艦的要求仍存疑慮,報導呼籲應向日、美和以色列等國尋求幫助。
報導分析指出台灣應借鑒日本技術,開發 C 波段相控陣雷達。因 C 波段用電功率減小,雷達重量減輕,適合雷達的小型化,裝在 4,500 噸級巡防艦不是問題。
報導更舉以色列 EL/M-2248 主動相控陣雷達為例說明,表示該雷達分別裝設在 2,000 噸級的薩爾 6 及 1,200 噸的薩爾 5 上,直言台灣 4,500 噸的軍艦裝相控陣雷達沒那麼難。
「台灣海軍目前沒有必要一步就達到美國的伯克級或者日本的摩耶級的水準」,報導強調應循序漸進,先建造兩艘裝備被動相控陣的巡防艦,慢慢過渡到後面的批次,安裝新研發的主動相控陣雷達。
震海計畫延宕多時,海軍改為推出2,000噸級的輕巡防艦作為過渡,卻引發軒然大波,海軍與中科院各執一詞,難取共識。 圖: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