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8)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說明解禁日本福島5縣食品,而衛福部食藥署7日晚間公布「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該報告以日本官方輻射檢測資料加上輸台食品量分析,認為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是可以歸類為可忽略之風險;並建議我國管制措施應該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品項進行「高風險管制」,但是否會因此修改管制方式,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還需要請專家討論。

食藥署「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報告主持人為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腎臟科醫師姜至剛,該報告針對日本食品輻射風險進行國際間檢驗數據的蒐集,包括2018、2019、2020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食品輻射劑量監測資料、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邊境檢測資料,並配合2019年國家攝食資料庫,評估日本進口相關食品對於我國孩童、青少年、成年、老人、育齡女性等各年齡層健康的影響。

日本進口食品總重量佔台灣總進口食品的1.6%左右,風險評估結果會使孩童每年平均增加0.001762毫西弗暴露量(0.000472 – 0.003088)、青少年每年平均增加0.002308毫西弗暴露量(0.000622– 0.004030)、成人每年平均增加0.002814毫西弗暴露量(0.000673 – 0.005094)、老年人每年平均增加0.002406毫西弗暴露量(0.000503 – 0.004597)、育齡女性每年平均增加0.002334毫西弗暴露量(0.000575 – 0.004182)

姜至剛指出,這份報告是以2018年赴日本取樣的301項食品加上日本的監測種類組合起來,並針對時間軸改變觀察可能潛藏的輻射風險。國際輻射防護組織建議,增加的曝露量加上背景輻射每年不可超過一毫西弗,10的負四次方至負六次方為可接受風險、超過10的負四次方則為不可接受之風險,而各研究族群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部分各年齡層皆低於10的負六次方,為可忽略之風險。

姜至剛續指,從日本公布的官方資料中可以發現,輻射超標產品不限於分布在我國管制的福島5縣,在其他地區抽驗的項目中乾香菇有65%、茶葉約13檢出微量輻射但仍在安全範圍。因此以食品安全角度思考,我國管制措施應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容易超標的產品進行「高風險管制」。對於食藥署是否修改管制方式,以及哪些食品會列為高風險食品,吳秀梅說還需要請專家進行討論。她強調,我國針對進口食品的標準早已訂定,比國際上的標準都還要嚴格,沒有修改標準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