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指出,國防部、退輔會轄下的兩蔣塑像及遺像處置仍緩慢,過去軍方的論述是把蔣中正當成建軍領袖,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白色恐怖時期有許多外省、底層軍人受害,當銘記「偉大領袖」時,別忘受害袍澤、前輩。

國防部官員告訴中央社記者,蔣中正為陸軍官校創校校長、國民革命軍之父,與國軍有密不可分的淵源,且國軍營區非屬「公共建築或場所」範疇,國防部秉持尊重歷史及遵守軍隊國家化立場。

葉虹靈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促轉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兩蔣塑像及遺像、命名空間總計1544處,已移除以及同意處置比例提升到32.9%。不過,國防部、教育部、退輔會轄下的兩蔣塑像及遺像、命名空間等威權象徵處置,進度仍緩慢。

葉虹靈說,過去軍方的論述是把蔣介石當成建軍的精神領袖,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顯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案件,有許多外省、底層軍人受害;很多外省軍人、榮民只是批評時政、覺得反攻無望,就因叛亂罪入獄,甚至有人是二次、三次入獄,後來吊死在獄中,類似案件不計其數。

葉虹靈表示,當國防部、退輔會在銘記「偉大領袖」時,不要忘記這些袍澤、前輩;也要提醒軍方不是只有記得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也應該成為重要的歷史教訓並反思,今天民主化的中華民國軍人,要怎麼看待蔣介石這樣多重身分的人。

另外,葉虹靈指出,促轉會執行任務3年多,外界觀察到,促轉條例對威權象徵移除的法制不完備,只規定在公共場所的威權象徵要移除,但沒有提到程序、監督機制,靠著機關協調或地方政府清查,成效終究有限。

葉虹靈表示,5月任期屆滿前,促轉會將提出促轉條例修正,透過「專章」明訂威權象徵處置該怎麼做、釐清機關權責。

她說,未來還是要有主管機關負責威權象徵整體處置的規劃與管考,至於擁有銅像的權管機關,不管是中央部會或地方縣市政府,都需要明定法律的權利義務,包括遇有爭議時如何處置,如果是地方政府,中央可以給予一定期限,如果地方不處置,中央可以代為執行;如果是同屬中央的部會,遇有爭議先協調,若協調不成,則由共同的上級做裁決。

葉虹靈說,在公共場所的威權象徵,還是要透過移除來「否定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她也希望修法通過後,可以更有效地執行促轉條例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