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學測落幕,父母和考生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或是傳遞的第一個眼神、表情是什麼呢?這些訊息在說著關於期待、關心、壓力、以及內心種種複雜的情緒。當家庭面對孩子將要升學的階段,最大的考驗之一,就是在此時家庭關係如何平順地度過考試壓力與放榜壓力帶來的挑戰,而在這裡,家人們需要足夠的「溝通力」。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我常分享一個觀點:「溝通,有幾個組成要件,包括至少有兩個人,有一個主題,而且這個主題是在雙向、連結的對話中進行討論。」但要能充分展現溝通效力,我們還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把自己準備好來做溝通這件事情,二是確實地實踐溝通這項行動。

把自己準備好--認識和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將人比喻為「冰山」,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方式,就是一次次冰山與冰山的接觸或碰撞。然而,容易看見的是冰山上的變化,真正有深遠或潛伏影響的卻是冰山下的那些,也就是這個人的感受、期待、觀點、渴望…。

學測的過程與結果都會對家人相處和家庭氣氛產生影響,這是一種壓力感受,讓家人都變得敏感,有話卻不好說的感受是強烈的。此時,妥善覺察自己內在的感覺、想法、以及慣性使用的溝通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致)會有助於面對眼前的處境(壓力事件--學業、學涯、家庭關係),以及其他人的感受。

實踐溝通行動--重新選擇溝通姿態,健康而有效的達成溝通和對話

薩提爾提到,在能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生存之道)後,也能願意為自己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建立有效溝通的基礎。爾後,才能在具體的行為上,真實的傳遞自己心裡的感受、想法與期待,包括對彼此的關心與在意;這份真實則能有力地支持家人關係、維持關係的安全感、帶領關係能平順地度過面前的挑戰。

溝通或對話,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卻是一件能達成的事情,需要做好上述的心態準備外,也需要足夠的練習。對於華人文化來說,並不習慣「先考量自己、再考量他人」,但在有效溝通上需要練習「在考量孩子和其他家人的同時,記得也要把自己考量進去」,也就是說:「在關係上,溝通要有效,便需要考量在關係中的每個人,包括自己」。如此,儘管不一定能立即得到一個結論或解決,卻是良性溝通循環運作的開始!

作者:劉彥君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