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發生前研究助理確診案,依據初步調查,個案在穿脫防護衣時沒有按照SOP,顯示新進人員訓練不足。重症醫療醫師黃軒表示,當和高風險病原體接觸時,環境、周邊物件和個人防護裝備(PPE),都會有機會受到污染,其中最容易被汙染的環境物件是「酒精洗手消毒液」。

黃軒今(13)日於臉書指出,操作人員或醫護人員,接觸污染源不自知,標準作業流程剛好又出現漏洞,這些都是造成環境、物件、PPE、及操作人員污染最危險的行為。依據韓國研究,在高風險病原體出現的地方(如隔離室),前線人員易污染的個人身體的部分,依序是:頭頂(26%)、腳背(26%)、手掌(16%)、手腕(5%)、腹部(5%)。顯示即使身穿全套防護裝備,只要進入高風險病原體的地方,個人仍然容易被污染。

而另一項研究顯示,在高風險病原體出現的地方(如隔離病房),最容易被污染的,依序是:酒精洗手消毒液(20.3%)、自助印表機(20%)、桌面/鍵盤(16.8%)、門把(16%)、手套(15.4%)。大家在卸下裝備後,每個人都去擠壓的消毒液,是環境汙染最高的物件!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的資料,基本的個人防護裝備(PPE)包含:手套、隔離衣、外科口罩/高效過濾口罩、護目鏡、面罩等。而穿戴PPE的詳細規定,也是在降低穿脫個人防護裝備時的自我污染可能性。

他說明8步脫下PPE的順序:
1. 離開隔離高風險區域。
2. 脫除手套並丟棄於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內。
3. 移除隔離衣並丟棄於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內(若戴雙層手套,在脫除隔離衣時或脫下隔離衣後脫除第二層手套) 。
4. 使用「乾洗手液(較佳)」或水及肥皂執行手部衛生。
5. 脫除護目鏡並丟棄於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內。若是可重複使用的,放置於指定容器內送後續消毒。
6. 若戴有髮帽,脫除髮帽並丟棄於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內。
7. 當手移除外科手術口罩或高效過濾口罩時,避免接觸到口罩表面(或許受到污染)並丟棄於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內。
8. 使用「乾洗手液(較佳)」或水及肥皂執行手部衛生。

黃軒提到,「相互確認」是很重要的,進出高風險地區例如P3實驗室、隔離病室,通常由「2人一起共同進出」、也一同相互確認,是否穿卸PPE正確?是否有出現一時疏忽的程序?這是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責任!「這真的是很辛苦,高風險的工作」,感謝這些專業人員,願意在高風險前線工作,社區才能有安全的疫情!

醫師表示,在高風險病原體出現的地方(如隔離病房),最容易被污染的物件是酒精洗手消毒液。   圖:翻攝自黃軒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