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跨黨派議員提出「促進與台灣關係法案」(Promoting Ties with Taiwan Act),主要目的是要利用美國的外交影響力,來幫助台灣與盟友合作,並且支持台灣在尚未設立代表處的國家設立代表處,並且要求國務卿必須在法案通過後六個月內向國會報告具體戰略,這部法案待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之後需要參眾兩院通過後並交由拜登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正式法律。雖然目前法案還在研議當中,不過,從美國國會立法動作來看,美國試圖讓「立陶宛模式」發揮擴散作用,尤其是透過外部制衡能力來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顯然,美國有意拉抬台灣與全球各國的關係,未來類似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的做法將會愈來愈多。
立陶宛的兩個第一:台灣代表處、抵制北京冬奧
歐洲小國立陶宛願意頂住來自中國的壓力,力挺台灣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這對許多小國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不僅需要十足的勇氣,更必須有承擔中國外交報復的心理準備。在尚未設立代表處時,中國就以經濟手段來對立陶宛施壓,並撤走大使來產生外交壓力,嗣後,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中國片面降級外交關係為「代辦級」,更傳出要停止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的領事服務,種種動作就是要恫嚇立陶宛「親台」的外交立場。中國野蠻的外交手段引起美國及歐盟的不滿,立即向中國表示譴責之意,這鼓舞了立陶宛「小國戰略」的姿態,針對明年二月將舉辦的「北京冬奧」,第一個表示會採取「外交抵制」的國家,拒絕出席冬奧場合。
立陶宛是第一個同意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的歐洲國家,也是國際社會抵制北京冬奧開第一槍的國家,立陶宛將「小國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不只是為了「挺台」的民主價值意志,更多的是在大國權力結構中擴大了「小國可以操之在己」的外交效益;尤其是當各國躊躇著「中國因素」的干擾,立陶宛起了「抗中」的示範作用,從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來去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在爾虞我詐的國際政治場域中,凸顯中國外交反制的限制。此外,中國一向以「一中原則」迫使各國「選邊站」的手段被看破,為了要懲罰立陶宛採取外交關係「降級」,以及曇花一現暫停「領事服務」,不敢直球對決採取「斷交」,完全暴露中國外交上的困境。
立陶宛的小國戰略:從挺台來彰顯抗中的全球典範
當然,立陶宛並不是要介入兩岸議題的攻防,也無意要在「一中一台」上表態,從立陶宛的國家利益來看,如何維持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中,又能增進與台灣的關係,這自然也是立足在沒有過度依賴中國的前提,這對比台灣近年來積極擺脫經濟依賴中國的策略思維,顯示「降低中國影響」已攸關到各國的國家利益;換言之,倘若臣服於中國的經濟統戰及誘因,將可能會損害國家主權的獨立性,甚至無法確保國家安全的維護,這將形成國際主流的思維,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抵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歐美國家也開始推出可以擺脫「中國式 經濟殖民」的方案。以此來看,台灣身處「中國威脅」的最前線,應當從立陶宛的「小國戰略」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條件。
持平而論,從立陶宛出手抵制北京冬奧的動作來看,並不是要去阻止運動員的參賽權利,而是要表現出身為民主國家的價值與信仰,不讓全球性的體育賽事淪為極權國家粉飾形象的工具,目前國際社會抵制的呼聲仍在持續擴大之中,雖然部分大國仍未有具體作法,也可能不會跟進。但是,立陶宛正在向全球展現「立陶宛模式」的意義,這勢必會成為各國面對中國威脅的典範;如今,美國國會正在研議「促進與台灣關係法案」,這將會讓更多國家願意仿效立陶宛的外交策略,說白了,立陶宛樹立了小國的戰略地位,甚至提升了外交影響力。已有許多歐洲國家躍躍欲試,台灣應好好善用這樣的契機,培育更多的外交人才,藉此彰顯台灣的「小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