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 11 月 18 日正式在立國首都維爾紐斯掛牌運作,立下台灣與歐洲外交的新里程碑,此舉也讓中國勃然大怒,決定將中國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有專家表示,中國沒有直接與立國斷交是投鼠忌器,北京當局害怕這會成為一種外交模式,引發骨牌效應,再出現下一個立陶宛。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台灣首次在非邦交國家以「台灣代表處」名稱設立的館處,過去,皆以「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或「台北辦事處」為名。

美國副國務卿烏茲拉·澤亞(Uzra Zeya)也在當時前往立陶宛,在與立國外交部長藍斯伯吉斯會面後表示,美國拒絕「其他國家」干涉立陶宛與台灣關係的企圖。

中國外交部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將中國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在 22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中方的決定已經充分體現嚴正的立場,要立方立即糾正錯誤。

立陶宛外交部對此表示遺憾,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權擴大與台灣的往來合作,接受並擴大非外交代表機構,推動實質性的經貿往來。

歐盟對立陶宛的立場也表示支持,認為此事並不違反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宣佈外交降級同日,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文表示,降級是一個警告,若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有進一步破壞性行動,中國可能與它斷交。

《澎湃新聞》引述中國學者崔洪建的話,中方之所以沒有直接斷交,是考慮避免過度衝擊中歐關係,如果真的斷交,「立陶宛在歐盟內部涉華議題上的反對,就會變得肆無忌憚」。

據《大紀元時報》報導,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認為,「北京當局試圖讓立陶宛成為個別事件,而不是發展成一種模式」。

郭育仁表示,如果因為允許用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中方就直接與立陶宛斷交,將會成為一種模式,其他國家就有可能重複這套模式,相繼斷交反而會讓台灣的整體外交形勢變好。

郭育仁也提到,近來台灣與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國的互動相當友好,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立陶宛」,這也是中國想要盡力避免的情況。

郭育仁也舉自己近期參與中東歐國家的智庫所舉辦的視訊會議為例,親身感受到這些曾被蘇聯強勢領導的國家,在蘇聯解體後,對於民主的渴望。

中國駐雪梨領事館的前外交官陳用林對《大紀元》分析,中國沒有直接斷交的原因,是因為還對立陶宛抱有希望,不想把關係完全切斷,還會繼續監控台灣在那裏的活動。

陳用林表示 :「某種程度上,中國是接受雙重承認的,只是他暫時嚥不下這口氣,那面子丟得太大。所以中國把外交降級,但仍是外交關係,相當於承認立陶宛搞的『雙重承認』」。

陳用林也說到,過去連西方大國都會隨中國的經濟魔棒轉,立陶宛等小國看重經濟利益,也更容易屈服於中國的金錢外交。

陳用林表示,近幾年很多國家開始清醒過來,對於中國利用經貿關係暗渡陳倉,施加政治影響力感到有所顧忌。而台灣畢竟是民主政體,有相同的價值觀,「各個國家將從保護本國利益、基本價值和國家安全出發,更多地認可台灣,這是整個世界的趨勢。」

國立師範大學政研所教授范世平認為,立陶宛與中國維持邦交關係,又設立「台灣代表處」,成為某種「雙重承認」的先例,很可能帶動其他波羅的海國家起而效尤。

立國總理席莫尼特21日表示,立陶宛想與台灣發展更密切的經濟等關係,設立代表處不該讓任何人感到驚訝。   圖 : 翻攝自取自twitter.com/IngridaSimon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