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關於研究與論述〈靜夜思〉的文獻不少,獨獨欠缺從古代傳說中的地理環境,極可能誘發創作者心境的詮釋觀點。揚州地處平原,唯一的丘陵就是蜀岡,而揚州蜀岡的山與水,又與遠古傳說中的「蜀」地連通,由此不難推想,李白乘興抱著「春耕」心態而到揚州,面對遭遇「秋收」敗興的窘迫,且下一步尚不知何去何從?立「蜀岡」望「蜀井」,由衷發出思念故鄉之情,非常合乎常情。

【遊子想家 必有貓膩】

詩人病了!病榻中飽嘗人情冷暖,詩人這才體會到世態炎涼的真理。兩年前尚自視滿滿,攜帶行卷,腰纏三十萬金,出門仗劍遠遊,欲遍訪達官結交名流,期許自此大顯身手之門敞開。一路上聽聞的,多是皇朝籌辦「封禪大典」盛事,本竊喜這是天賜的千載良機,抱負終得舒展,奈何到了金陵卻十謁朱門九不開,理由是,大典在即,官貴們忙得無暇接見,何來工夫鑑賞他的行卷。

「錢」非萬能,卻具有移轉焦點的功能,可以及時提供詩人在行樂消費中繼續耐心等待。憑藉著一身才情、性情、風情與闊綽,不消數月,這位來自巴蜀的文青已名冠金陵。他,勇闖文壇翰墨雅聚,文思敏捷技壓群儒;他,舞榭歌台能歌善舞,博奕身影一擲千金;他,俠膽豪情仗義相助,疏財扶弱求者無拒。就在告別金陵下揚州尋找新契機的前夕,他所創作的〈白紵辭〉、〈長干行〉、〈楊叛兒〉等作品,已經唱響秦淮兩岸青樓酒肆與河中畫舫,成為時下最膾炙人口的暢銷金曲。

揮筆寫下〈金陵酒肆留別〉後,開元十四年初春,他抵達揚州。原盤算著「封禪」活動結束,干謁進度可以順利進行,豈料,官貴更樂於無盡開趴慶祝,詩人依舊坐困十謁朱門九不開的窘境,只好繼續靠花錢等候。終日「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很快地,萬貫盤纏花費殆盡,桌上美酒佳餚頓時換成粗茶淡飯,那些平日交遊,頻繁走動的飯友見狀也紛紛離散。「散財聚人,財盡人散」凸顯的是,世間多存趨炎附勢,見利阿諛奉承的人際常態。

詩人病近膏肓,窮愁潦倒臥病逆旅中,所幸江都縣尉孟少府伸手襄贊,既解詩人眼下即將面臨的流落街頭之苦,病情也得救治。隨著秋意漸濃日漸涼,詩人大病初癒,一日風和日麗,孟少府相邀共遊蜀岡,午後登臨大明寺西靈塔,凝視萬物與天際綿延相連,分界清晰,與塔下嫋嫋搖曳的湖波倒映著迷離似幻的古刹金光,形同反差。詩人回神,見塔殿蓮花台上端坐著佛祖,心裡默求照亮迷惘的前途。感念寫下「萬象分空界」,「水搖金刹影」,「玉毫如可見(玉毫指佛像),於此照迷方」等名句的〈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

詩人塔上流連忘返,不覺夕陽西沉,這一晚掛單寺中。

深夜聽蟲鳴,詩人不想入眠,起身離寮房,信步寺院中庭。西靈塔邊,井欄周遭,遍灑一地月光,輝映如凝結的一片白霜。詩人靜立蜀岡叢林,仰頭望了望高掛夜空的明月,想起蜀岡傳說,隨即低頭移視著那口潔淨的露井,沉思。

【詩作新譯】

〈靜夜思〉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佇立在露井前凝想,看著周圍被月光映照得猶如一片凝華的白霜。本無感於時光飛逝,但,轉瞬又見深秋到來,此刻,我離家似乎很久了。在這巴蜀山脈綿延的山岡上,仰望著與家鄉同一輪明月,俯視井底源於家鄉滵汩而來的河水,畢竟,這裡是離家千里外的揚州城啊!一事無成的我,真憂愁,好想家。

唐代的揚州,在西漢廣陵國都與隋朝建設為陪都的基礎下,於蜀岡山下擴大規模修築「羅城」,結合蜀岡上官衙機構所在的「子城」併稱揚州城,當時商貿繁榮,經濟鼎盛,僅次長安與洛陽,是唐王朝的第三大城市。在隋唐以前,蜀岡已經流傳著山脈與蜀地相連,井水與蜀水相通的傳說,詩人來自巴蜀,對於源自巴山蜀水的揚州蜀岡自然分外感念。

李白這首五絕〈靜夜思〉,隨著時空變遷而起了變化,主要根源,在首句第一個「牀」字的認知差異,多數人不假思索直接理解作躺臥的寢具,部分人則依據詩的合理邏輯,判別為外族流入中原的坐具「胡牀」,簡易形容就是的「折疊椅」,還有少數學家,按考證所得,推論是與「井」相關的「護欄」或「台座」,甚至指用於打水的轆轤軸。正因為對「牀」字的界定不同,元代以後,便有學人對詩文裡的人、事、物間的相互關係與相對符合起居空間的常理性而變更了原文。

明清至今,關於研究與論述〈靜夜思〉的文獻不少,獨獨欠缺從古代傳說中的地理環境,極可能誘發創作者心境的詮釋觀點。李白〈靜夜思〉創作於開元十四年秋天的揚州城應屬無疑,揚州自建城開始,就是一座與水親密相連的城市,「州界多水,水揚波」揚州之名,便是得源於此,由於水資源豐沛,古代揚州近乎一步一口井,鑿井取水成為揚州人的生活日常。也因為水井多,古來也有「井城」之稱。

井欄稱為「牀」,在漢「樂府」〈舞曲歌辭〉、〈相和歌辭〉裡皆有跡可尋,揚州地處平原,唯一的丘陵就是蜀岡,而揚州蜀岡的山與水,又與遠古傳說中的「蜀」地連通,由此不難推想,李白乘興抱著「春耕」心態而到揚州,面對遭遇「秋收」敗興的窘迫,且下一步尚不知何去何從?病體雖癒,內心沮喪則完全跟不上癒合的腳步,立「蜀岡」望「蜀井」,由衷發出思念故鄉之情,非常合乎常情。

因此,〈靜夜思〉從地緣角度分析,「牀」字意表「井」應該無誤。既然井中之水源自傳說的「蜀水」,那麼,第三句裡的「山月」,當然就是意指「蜀岡」上的月亮。

若仔細研讀《李太白文集》,可以發現,「山月」一詞懷揣著李白對家鄉的一種深厚情感,無論出蜀前、後或離世前都留下深烙「山月」的詩作,如離蜀前壯寫〈峨眉山月歌〉,客居揚州病後作〈靜夜思〉,流放歸途經江夏題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山月」二字在在囊括了李白對故里的一切眷戀。只是創作〈靜夜思〉時點裡的山月,在思念鄉里親人之外,還嗅有一分出蜀前,對年少狂狷揮灑「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那股「傲氣」式昭告故鄉山川和明月的告別反省。

【靜夜思考 水落石出】

《李太白文集》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唯一版本,是珍藏於日本靜嘉堂翻刻北宋元豐三年神宗皇帝命大臣毛漸刊刻蘇州本的「宋蜀刻本」(今稱宋乙本,宋甲本同為宋蜀刻「殘本」,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版本中的〈靜夜思〉原文係「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若依時間序列查閱有關李白詩作的編撰著作,如北宋學者郭茂倩整編的《樂府詩集》,南宋文臣洪邁編選的《萬首唐人絕句》、詩論家楊齊賢集注後經元代評論者蕭士贇補注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明弘治官員朱諫校注的《李詩選注》、萬曆刑部主事林兆珂編注《李詩鈔述注》和同期文學作家胡震亨編撰的《李詩通》,以及清康熙欽定《全唐詩》等,詩作皆同「宋蜀刻本」一、三句作「看月光」與「望山月」。

今首見詩句異同,出現在《四庫提要》指稱「坊賈依託」元代詩人范梈編著的「偽書」《木天禁語》裡,詩句為「忽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所載詩文與宋蜀本一、三句共差別五個字。其次是元末明初唐詩權威高棅編撰《唐詩品彙》,詩作僅修改宋蜀本第三句「舉頭望山月」為「舉頭望明月」(嘉靖十六年序刊本卷三十九)。接著署名明弘治朝官拜監察御史的王良臣,他編著的《詩評密諦》,載詩大致與《木天禁語》同,惟第三句第一個字,捨「起」字從《唐詩品彙》改用「」字,作「忽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天啟刻本卷二)。

而今人熟讀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始現活躍於嘉靖年間文壇領袖李攀龍生前所選編的《唐詩選》(萬曆初,閔氏刻朱墨套印本卷六)。該書一經推出,坊間熱銷漸演變成國民讀本,連蒙萬曆皇帝徵召編修國史的王穉登撰注《唐詩選參評》與堯山堂主蔣一葵加注問世於萬曆二十八年的《唐詩選箋釋》皆順從讀本一、三句作「明月光」與「望明月」。

與李攀龍差不多時期,署名武林思山的學者謝天瑞,在他所整理歸納「作詩」方法的特輯《詩法》卷七〈五言短古篇法〉裡,刻版印下的第一句不作「牀前看月光」而是「牀前月光」(明萬曆復古齋刻本)。另在卷一中,同時收錄相同《木天禁語》所刊〈靜夜思〉詩作。

這種在同一本書內,或同一個人編選校注所出現一首詩,呈現不同版本的奇特現象,在明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刻版中已經見怪不怪,像享譽明代文壇「後七子」之首的李攀龍,在可考掛名編選及校注的善本中,這首〈靜夜思〉就多達五種詩句差異,光是《古今詩刪》不同於宋蜀本詩文,「卷二十」第二句作「疑是上霜」(吳興徐中行訂,萬曆新都汪時元刊印本),「卷二十三」第三句作「舉頭望明月」(日本尊經閣藏,萬曆朱墨套印本)。這種缺乏系統性思維整編方式,是明代出版產業的一種普遍景象,也可以合理懷疑是「盜版書商」才有的行徑。

依據目前可查史料,再加上隨著明亡殉國的大藏書家曹學佺,其輯錄的《石倉歷代詩選》,只選擇性選改第一句作「牀前明月光」的〈靜夜思〉,一共有八種版本傳世,依考證後大約出現時間排序: 

  •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宋蜀刻本」。
  • 忽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頭望「」月,低頭思故鄉。元范梈《木天禁語》。與宋蜀本差異在一、三句,共五字。
  •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月,低頭思故鄉。元末明初高棅《唐詩品彙》。首見「舉頭望明月」出處。
  • 忽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月,低頭思故鄉。明弘治王良臣《詩評密諦》。與宋蜀本差異在一、三句,共四字。
  • 牀前看月光,疑是「」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明嘉靖李攀龍《古今詩刪》。迄今發現唯一差異在第二句的版本。
  •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嘉靖李攀龍《唐詩選》。現今大家最熟悉背誦的版本
  • 牀前「」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明萬曆謝天瑞《詩法》。與宋蜀本差異在第一句。
  • 牀前「」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明末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只認同第一句修改的版本。

為何竄改〈靜夜思〉

在沒有著作權觀念的時代,臨摹再創作與順應印刷技術發達和純熟,讓知識傳遞趨向方便性,卻同時造成原創的模糊性,對於文章作品的傳承,清乾隆朝校勘大師黃廷鑒曾就研究心得,撰文〈校書說〉「妄改之病,唐宋以前謹守師法,未聞有此;其端肇自明人,而盛於啓、禎之代(《第六弘溪文鈔》卷一)。」更早之前,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曾感慨時人擅改古人作品風氣,引《東坡志林》與《漢書‧藝文志》,寫了一篇題名〈改書〉的批判論述,文章劈頭就重批:「萬曆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人心之邪,風氣之變,自此而始(《日知錄》卷十八)。」

〈靜夜思〉遭改竄版本之多,或許可以從「商人」與「讀書人」兩端視角嘗試理解,書商無非牟取更多利益,而文人算盤,多半想站在古代名人肩膀上,凸顯出自身文采優於原創的觀點,進一步拉抬知名度或提高身價。

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朝傑出浪漫主義詩人,被賀知章讚譽為「詩仙」。出生於西域碎葉,祖籍隴西成紀縣。十歲通詩書、讀百家言,二十歲後遊蜀中,二十六歲出四川。四十二歲任翰林供奉,遭群臣排擠,未滿三年去任。五十七歲因涉入永王李璘之亂而羅織入罪判流放夜郎,途經巫山逢大赦。六十一歲投靠族叔李陽冰,同年辭世。李白詩風豪邁,熱情極富想像力,杜甫稱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與杜甫合稱「李杜」。今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