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謀「新的海洋霸權」引發多國不滿
2012年11月,中共18大正式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主張,並將「海洋強國」列為中國國家戰略,其戰略手段就必須要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結合新時期的「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海軍戰略,致力發展水面艦艇、潛艦、航空兵等三大兵種;因此伴隨著2012年首艘航母遼寧號成軍,象徵中國海軍走向藍水海軍,嗣2019年第二艘航母「山東號」納入戰鬥序列,至今尚有多艘航母建造設計中及各式新型作戰艦艇持續列裝,力求突破「島鏈圍堵」的海洋地緣困境,並以控制「兩洋三海」為中期目標,最終達到海權獨霸的長期目標。因此引起美國及周邊國家的嚴重關切與不滿,質疑中國藉著「海洋強國」之名,建立「新的海洋霸權」之實;更甚者,中國並於2月實施「海警法」及9月實施「海上交通安全法」,企圖以「法律戰」將東海、台海及南海使之「中國內海化」,嚴重衝擊到美國、日本、印度及澳洲等印太盟國的利益與安全。
美國聯合多國軍演旨在反制中國
美國前任總統川普任內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及軍事現代化對國際格局的影響、自由民主陣營的威脅及美國利益的侵害,遂在2018年起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建構印太戰略機制,形成從第一島鏈到印度洋的包圍網;隨著拜登總統上任後不但延續川普政權的對中政策,並且加大力度以多邊形式聯合盟友加入「天下圍中」的行列,同時舉行多場多國聯合軍演以反制中國海軍在印太地區的擴張。迄今除美、日、印、澳外,遠在歐亞大陸的英、法、德及北美洲的加拿大等國相繼加入圍堵行列,同時派遣軍艦巡弋印太海域,並參與多場多國聯合軍演。總計這半年來,在該處海域舉行多場大型軍演,計有4月份的孟加拉灣的「拉佩魯斯聯合軍演」(La Perouse)、5月份在日本西南部舉行的 「ARC21聯合軍演」、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日本本土及海域舉行的「東方之盾聯合軍演」(Orient Shield)、7 月份在澳洲國內與周邊海域舉行的兩年一度「護身軍刀聯合軍演」(Talisman Sabre)、8月份在印太地區舉行一場全球的「大規模演習-2021」(LSGE21)及「大規模全球演習-2021」(LSE2021)、日本沖繩以南海域的「貴族聯盟海上聯合軍演」(Noble Union)、在菲律賓海的「馬拉巴爾2021聯合軍演」(Malabar 2021)、9月份美國海岸防衛隊和印尼海事安全局在新加坡海峽的「美印(尼)聯合演習」,以及近期的在日本沖繩西南海域的「六國海軍FOIP聯合軍演」等,平均每個月舉行將近兩場,頻率與力度前所未有,顯見中國近年的對外擴張行徑確已引起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的憂慮與不滿。
尤其是美日兩國於6月下旬在日本本土及海域舉行的「東方之盾聯合軍演」,演習中首次將中國列為假想敵,演習規模與強度創歷年最大,特別就地緣戰略意義而言,體現了美日面對中國的強勢軍事、經濟和地緣政治壓力下所作出「緊密美日同盟,反制中國霸權,捍衛臺海安全」的準軍事作為,並向中國警示美日確在想定「台海有事」的狀況下,進行了針對性實際演習,展現保衛臺海安全決心的意義與影響十分深遠。至於10月初展開的「六國海軍FOIP聯合軍演」,分別由美、日、英、荷蘭、加拿大及紐西蘭等國海軍,在日本沖繩西南海域舉行聯合演訓,演訓宗旨為加強合作,「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而國際輿論也解讀這個軍演係以「北約化」的形式,藉由行使集體防衛來威懾中國。
至有關美國拜登總統就任後印太地區多國聯合演習統計表,如下表所揭:
台海地區已為「印太戰略」重要核心
中國為了成為海洋強國,21世紀之初就積極開展海軍現代化建設,並計畫擴張其海權版圖,然而中國向東往大海之路在100浬不到的範圍就被第一島鏈所包圍,由北而南分別遭遇到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及新加坡等國家的圍堵,其中唯有台灣是中國可以突破的缺口,是中國擴張海權的「墊腳石」,所以中國始終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若不能拿下台灣,台灣就為成為其「絆腳石」,再強大的海軍都將被圍困在近海,根本走不出去。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及其他聯盟事實上都是圍繞這個核心,遏制中國的擴張企圖,統計拜登上任後舉行的近10場聯合海上軍演,其中就有7場都在台海周邊海域或與台海相關。
此外,從中國軍機擾台來看,共軍去年擾台灣西南空域的軍機數量為380架次,今年截至10月上旬已逾600架次,9月份迄今殲-16出動170架次、蘇-30出動30架次、運-8反潛機出動28架次、殲11出動8架次,說明台灣對中國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而對印太戰略而言則是必須防堵中國奪取台灣。若然台灣為中國控制,對現有國際秩序與安全將產生不可逆的重大危害。顯見台海地區具備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是美中戰略博弈的關鍵,同時也是印太戰略重要核心。
美國為首的多國聯合軍演成為新常態
為了因應中國海軍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印太地區國家近年積極強化軍事部署,美國印太司令部下轄37.5萬兵力,其中包括美軍60%的海軍艦艇、55%的陸軍部隊,以及2/3的海軍陸戰隊兵力,而8.5萬兵力前沿部署和大量高新武器裝備維持軍事領域絕對優勢地位;日本計劃改良陸上自衛隊的12式陸基反艦飛彈、開發下一代戰機、「出雲號」航母化等;美、英協助澳洲建立核潛艦,提升其海軍戰略威懾能力;遠在歐亞大陸定另一端,英、法、德派遣軍艦巡弋印太地區,甚至在南海常態性部署軍艦;印度則透過與東南亞國家軍事合作,反制中國威脅。印太地區主要大國相繼強化軍備,而遠在域外的歐洲國家也加入印太戰略機制,共同圍堵中國的不當擴張。在美國的主導下,為有效整合各國軍事部署、指揮管制平台、各武器系統,以提升聯合作戰成效,今後在印太地區的多國聯演勢必成為常態化。
至於中國面對持續惡化的外部環境,在軍事上勢必加強軍事部署,尤其是海軍現代化建設及遠海長航訓練,以及在我西南空域的軍機擾台行動,而在政治上預料將與印太各國採取「合縱連橫」的攏絡策略,試圖以經濟手段瓦解印太戰略的圍堵,緩解日益惡化的外部環境。
「圍堵而不攻,伐兵不攻城」是美國抗中的戰略極限
美國的「中國政策」向來擺盪在「圍堵與接觸」、「對抗與對話」之間。所以可由美國的中國政策之三個階段演變可以看出:第一個階段是冷戰時期前期,美國的防衛重點為圍堵蘇聯為首的共產勢力南侵,確保美國在遠東的地緣政治安全與利益,手段為「美國合縱臺日,對抗蘇聯與中國」;第二階段是1969年中蘇爆發珍寶島事件兩國交惡後,手段為「美國合縱中國,一致對抗蘇聯」;第三個階段是從冷戰結束後至今,中國已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眼裡的主要對手,尤其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中國從硬實力到軟實力,中國對美國的霸主地位形成全方位的壓力,從2010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動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及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動的「印太戰略」都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轉變,而2021年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強勢主導的「聯合盟友反制中國」的軍事外交安全戰略,呈現出高度壓制中國的戰略圍堵。
誠如孫子兵法所說的「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意旨為:「伐謀」是上上策,運用政經謀略力量挫敗敵人的企圖;「伐交」上中策,在伐謀不成,設法孤立、弱化敵人與瓦解敵人;「伐兵」是下中策,在伐謀和伐交都不成的情況下,合縱軍事聯盟力量,高度壓制敵人;「攻城」是下下策,在連伐兵也不成的情況下,只好攻取敵人的城池,實現軍事占領。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及其對印太地區的威脅,所以對中國的圍堵與遏制力度勢必更加強化,而與美國在軍事安全、民主價值及產業鏈等面向有高度鏈結的歐亞民主國家,就國家利益與安全的考量下,自然會緊緊的追隨美國;而美國在獲得多國的軍事支持與合作,包含強化日美同盟的軍事動能,對台軍售與準軍事同盟,以及組織如「AUKUS」之聯盟等,所以未來在印太地區的抗中軍事活動將更加擴大;惟「圍堵而不攻,伐兵不攻城」是美國抗中的戰略極限,因為最能符合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最高利益。
(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