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林區管理處今(4)日正式發表歷經10個月的拍攝與近1年製作的台灣黑熊野放紀錄片。該黑熊Mulas野放近1年多,佩戴的衛星追蹤頸圈穩定傳回訊號,帶來了台灣第1隻黑熊野外長期活動與行為的珍貴生態資料,是「開拓台灣黑熊保育史的重要里程碑。」
108年7月間,台東林管處接獲通報拾獲落單台灣黑熊幼熊,台東處團隊扛起幼熊照養重責,歷經公私部門10個月攜手努力,在人工的照養環境下讓幼熊健康成長,並建立台東在地野訓場,最後這隻被命名為Mulas的幼熊通過各項野放評估,成功返抵山林。
台東林區管理處也在今(4)日正式發表歷經10個月的拍攝與近1年製作的《Mulas Kulumaha! 返抵山林》紀錄片。片中完整記錄Mulas自收容、照養、野訓到野放,295天在人類世界的歷程。台東林管處表示,希望透過廣原幼熊Mulas回家的影像故事,讓大眾更了解台灣黑熊保育及野生動物救傷工作。
林務局長林華慶指出,Mulas的成功野放與追蹤是台灣首例,這項台灣黑熊保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未來亦將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及跨域合作的模式,落實瀕危野生動物保育行動方案,讓瀕危物種都能逐步脫困。
農委會主任秘書范美玲主秘則表示,109年廣原幼熊Mulas、110年崁頂公熊Umas的成功野放,是林務局建置全國野生動物救援網,完整我國瀕危物種救援系統的成果展現。農委會也在經費上給予最大支持,108年迄今累積投入達3億1,774萬元,就22種瀕危物種辦理族群生態調查、棲地改善、防止路殺、生態給付及保育宣導,「其中台灣黑熊也是瀕危物種保育計畫的重點目標,近3年總計投入8,521萬元。」
台東林管處說明,剛野放後的第1個月是關鍵的探索期,Mulas積極尋找合適的棲地,海拔及活動量變化都很大,首月活動範圍估算大於20平方公里,野放後3~6個月Mulas已經適應當地環境,也建立自己的領地並維持穩定活動區域,核心活動範圍有集中縮小的趨勢,每月活動範圍約2.5平方公里以下。同時也發現Mulas的移動距離、棲地使用頻度及活動範圍,與食源狀況及季節溫度變化有關,冬季及春季冷鋒或寒流過境期間,Mulas的移動減少、活動範圍明顯縮小。本次總計追蹤時間長達405天,是台灣黑熊野放後最長也是最完整的監測資料,可作為後續黑熊野放及保育策略的珍貴參考資料。
台東林管處處長吳昌祐表示,藉由這部紀錄片在台北首映,盼使這件指標性的台灣黑熊保育工作成果廣為民眾了解,此外,更以此片對參與Mulas救援、照養、醫療、野訓及野放工作的所有夥伴們表達認同與感謝。
台東林管處表示,《Mulas Kulumaha! 返抵山林》將於10月23日(六)在小熊的「故鄉」台東縣海端鄉廣原村大埔部落舉行公開首映會,除感謝部落族人通報救援、長期在生態保育及山林巡護的協助及支持外,同時也希望廣邀周邊部落族人及學童參與紀錄片首映。台東林管處也盼透過影像的分享,傳遞黑熊保育、人熊遭遇及環境友善的重要理念。
林務局表示該紀錄片完整記錄Mulas自收容、照養、野訓到野放的過程。 圖:林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