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撤離阿富汗、塔利班奪取政權,使得中國官媒逮到機會大肆宣揚台灣未來將遭到美國拋棄。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稍早投書《國會山莊》(The Hill),主張此際迫切需要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

美國對於是否會在台灣遭受中國攻擊時出兵援助,長期採取「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但這個政策越來越受到質疑。

包士可指出,儘管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保證「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將保持堅如磐石」,但其他政府官員的聲明並沒有變得更加清晰,而是有可能轉向戰略不一致。

白宮印度太平洋地區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曾經表示:「我認為,所謂的『戰略清晰度』存在一些重大不利因素。」

上個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被問到華府是否需要消除「戰略模糊」並宣布將保衛台灣時,也警告說,「戰略清晰」可能適得其反:「這樣的舉動最終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北京相信它必須在情況變得更加困難之前先發制人地採取行動。 」

包士可說,這些美國官員的說詞,出人意料地與「戰略模糊」的捍衛者常用理由背道而馳。他們傾向於發出相互矛盾的警告,即美國的安全保證會鼓勵台灣 a) 不顧後果地走向正式獨立,或 b) 放棄自衛並完全依賴美國。有人認為,要嘛倉促行動,要嘛被動,可能會挑起中國的侵略,將美國拖入與中國的戰爭。

但現在保持「戰略模糊」的藉口卻是,「戰略清晰」會促使中國採取行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仍然擁有軍事優勢。這徹底顛覆了威懾和通過力量實現和平的概念。

包士可指出,莫健一邊強調「台灣必須盡快建立強大的威懾力量」,一邊又擁抱「戰略模糊」,邏輯不通。如果按照現在「戰略模糊」的推理,合乎邏輯的結論豈不是台灣應該解除武裝,讓北京放鬆,反正時間已經站在他們那邊了?

包士可說,美國國會擔心中國的戰略誤判、誤以為華府不會為保衛台灣而開戰,所以起草《台灣入侵預防法》 (the 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 TIPA) ,授權美國總統動用武裝力量,保護台灣免受中國軍隊的直接攻擊。但川普和拜登政府都沒有對這項立法表達任何熱情,在包士可看來,這本身就向中國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息。

包士可指出,拜登無情和災難性地放棄阿富汗,嚴重違反美國政府公開承諾的人權和多邊主義之後,中國官媒炒作台灣未來命運也將如此。在這個狀況下,對台灣的「戰略清晰」空前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