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來最嚴峻乾旱,多座水庫蓄水率僅剩個位數,台中、苗栗及北彰化地區實施「供5停2」分區供水措施長達61天,創下歷年實施時間最長紀錄。為了因應乾旱,水利署當時推動開鑿抗旱水井、抽取地下水應急,水利署11日表示,先前接連的大雨,不僅讓水庫水情好轉,目前地下水也恢復正常水位。

水利署指出,地下水與地面水、水庫蓄水同為台灣重要的用水來源。在乾旱時,地下水更應急是穩定的救災水源,本次因應大旱,為穩定民生供水需求,即啟動抗旱備援水井及緊急鑿井因應,抗旱過程中累積抽水量達6340萬噸,充分發揮地下水救命水的功用。

而5月底後,台灣進入汛期,接連的鋒面和颱風帶來大雨,讓全台水情恢復正常,水利署表示,根據觀測統計,多數地下水水位皆有明顯的上升情形。以地層下陷的彰化與雲林而言,地下水水位已全數回升,整體上升幅度介於0.01-10.97公尺。

另外,這2年抗旱井較多的台中地區,6月水位亦已明顯轉呈上升,上升幅度介於0.34-3.09公尺,顯示即便在穩定抗旱抽水的情況下,含水層已藉由降雨逐漸進行補注,並呈現顯著上升與回漲情形。

至於針對審計部指出,調查發現台灣西半部地層下陷問題因政府鑿井救災變得更形嚴重。水利水則回應,本次大旱所鑿的223口抗旱水井,均經審慎評估擇取無地層下陷之虞的位置,且主要開鑿在台中及高雄,排除高鐵沿線及雲林、彰化及屏東等顯著下陷地區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