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最近的奧運盛事,我們看到小戴、辛度在場上廝殺,場下彼此理解和支持。在運動賽事上的獎牌就那幾面,就像在職場上重要的位置就那幾個,如何像他們全力以赴,面對成敗、同事,減少忌妒、自卑、驕傲、恐懼、焦慮等情緒的影響?
過去我們常以為高的自我尊嚴,認為自己是完美的、比別人優秀的、受人歡迎的,有這樣的自我認同,會讓我們更有自信去挑戰困難,更願意追求進步。但研究發現,高自尊在面對情況不如意、挫折的時候,不見得比較能面對犯錯和從失敗中再接再勵。如果我們活得夠長,我們會發現成敗總是來來去去,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僅用片斷的成功來定義自己,會陷入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陷阱裡,在工作的思考和執行上變得較難專注,也難從錯誤裡學習而進步,伴隨的羞恥感、自卑感也讓人想遠離伙伴而越發孤立。
Kristin Neff 教授在2003年提出「自我疼惜(self compassion)」的概念,我們不一定要是完美的,比別人優秀的才能把自己視為重要的,我們原來就能夠重視自己,去理解、關懷自己的狀態和所需。所以,當我們面對競爭時,評價或成敗不會威脅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我們不會因此就變得不值被被愛或無價值,可以把失敗和負向的回饋視為一個中性的經驗,仍然會感覺失敗的難過,但我們可以用友善的態度照顧自己,所做的努力仍值得被看見與肯定,做得好的的部分也仍然存在,不會被全盤否定,檢討的重點會在思考和嘗試怎麼調整,取代自我批評和謾罵帶來的壓力超標,引發更多想逃避的惡性循環。
在面對同事,高自我疼惜,讓我們意識到同事跟我一樣,也喜歡成功帶來的快樂,失敗時會感到難受和可惜,也有透過職位的晉升想滿足的需求,努力和能力也想要被肯定和看到,當我們留意到這些共通點時,競爭不會讓我們失去與人的連結,這讓我們追求進步的動力不需來自被別人追趕上的恐懼,能在安全、自在、專注下的狀態,讓想學習和成長的動力促進自己全力以赴。
文/游芙雅 臨床心理師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綻芯諮商所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