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認同是人對於國家或民族的歸屬感或認同感,對於自身所屬國族認同者,會將國族信念和價值視為是對自身有意義的,並將這些信念和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據《德國之聲》今天(3日)的報導,一群旅外台灣人由於國籍被註記為「中國」將挪威政府告上法院,花了4年時間從挪威國內一路告到法國的歐洲人權法院。起訴人主張國籍認同是人權的一部分,但最終遭到駁回。
這群旅居挪威的台灣人,因為居留證上被註記為「中國人」多次向挪威政府陳情未果,最後將挪威政府告到法院,這群台灣人主張挪威侵害人權。此案從2018年8月提告至2020年11月於挪威國內三審敗訴後,於今年5月進一步上訴到位於法國的歐洲人權法院,但在7月底遭法院駁回,也代表這4年的「正名」抗爭之路法律救濟途徑就此告終。
在過去,在挪威的台灣人居留證上是標記「台灣人」,但從2010年開始,因為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推廣「一個中國原則」強大的經濟與政治壓力使得各國不得不做些讓步,挪威也不例外。訴訟發起人 Joseph(化名)向德國之聲表示 :「他非常清楚中國目前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因此他提告挪威政府並非是要挑戰他們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而是希望作為台灣國民的待遇和承認的權利能夠像居住在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台灣同胞一樣得到居住國的尊重。 」
Joseph與其律師團隊主張「國族認同」是《歐洲人權公約》所保障的人權的一部分。不過,歐洲人權法院顯然並不這麽認同,法院在駁回的理由為「根據其掌握的所有資料,法院認為該申訴事項沒有顯示出任何違反《歐洲人權公約》或其《議定書》所規定的權利和自由的情況。」
這場國籍認同之戰近兩年引起許多關注,他們除了曾透過群眾募資募得約新台幣 320 萬元作為訴訟相關費用外,外交部長吳釗燮去年底接受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採訪時,也曾針對這場民間運動發表言論。吳釗燮當時強調,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挪威最高法院的判決沒有聽取當事人陳述意見,無法保護台灣留學生的權益,並呼籲挪威政府正視問題嚴重性,儘速更正錯誤。
「一個中國原則」所衍生的事件正持續改變境外台灣人的狀況,不論是在社群生活、學校或是工作場域。在兩岸關係仍然曖昧不明的今天,「噤聲」不該是唯一的選擇。上至政府外交單位,下至社群組織以及個人,都應致力尋求更多的對話和溝通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