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因疫情關係而延宕許久的黨主席選舉,在28日的該黨中常會中確定將於9月25日舉行,目前江啟臣黨主席要想連任的最大假想敵就是想要回鍋參選的朱立倫。縱使連勝文還沒有決定是否參選或與朱立倫合作結盟,但外界預料還是以朱立倫最有機會當選黨主席,在明年底地方大選民進黨還是很可能慘敗的客觀情勢下,朱立倫似乎就想藉由地方大選的勝利乘勝追擊,代表國民黨參選2024的總統選舉。
可是,儘管民進黨全面執政包袱過於沉重,再加上疫情與疫苗問題所造成的民怨四起,而經濟紓困的各種措施又屢受質疑而造成民怨反彈情緒此仆彼起,但是國民黨至今還是像一灘死水一樣,沒有占到任何的便宜,「政黨支持度」或「政黨好感度」總是持續落後民進黨有10%以上的距離,對民進黨執政感到灰心或不滿的民意流向,幾乎大都轉為較為中立的「中間選民」群體,逐漸從20%上下上升到40%左右的結果,另外,柯文哲的民眾黨也沒有因此漁翁得利,有較為明顯的大幅躍升情形。
「中間選民」群體的迅速攀升,當然對民進黨受創比較嚴重,可是根據美麗島電子報7月國政民調的結果來看,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在6月首度死亡交叉後,在1個月後又回到滿意度高於不滿意度有1.2%的小幅距離,在20到29歲的年輕世代族群也在1個月內攀升近15個百分點,重回爆發疫情前的情況。顯然,疫情緩和與疫苗供應比較充裕的環境下,蔡英文政府的確已經勉強渡過了這兩個月的疫情風暴政治危機,與國民黨政黨好感度的差距又從領先10%左右拉到了14%的結果。
因此,從2018民進黨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到2020總統大選的狂贏經驗來看,只要害怕被統一的「中國因素」沒有改變的政治環境下,縱使2022年地方大選民進黨又是慘敗的情況下,2024的總統與立委大選戰局依然對民進黨是相當有利,而這個政治結構的格局框架並沒有因為朱立倫的可能參選及柯文哲的加入戰局而加以改變。
是以,只要美、中對抗的戰略格局沒有大幅度調整或改變的情況下,民進黨縱使執政政績做的不好或太差,也很難改變台灣總統大選對於民進黨比較有利的政治環境。換句話說,「美中關係」的可能變化與發展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政治「天敵」,不論民進黨的總統初選最後是由賴清德或鄭文燦出線。對於國民黨而言,朱立倫縱使當選黨主席並打贏地方大選,甚至拿回桃園市長這個政治灘頭堡,可是要想打敗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基本上還是機會相當的低,除非朱立倫願意改變心意從「稱王者」變成「造王者」,力推其提拔出來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總統,可能把選戰主軸拉回到民生經濟的「做實事」問題層次上,以侯友宜目前與國民黨關係淡薄且「又藍又綠」的政治屬性,則是比較有可能打贏總統大選的結果。
簡言之,從人選的角度來看,賴清德的政治天敵不是鄭文燦而是蔡英文,而朱立倫的天敵則是侯友宜,柯文哲就是自己,這是從誰能代表三大政黨參選總統的政治問題與結構問題。然而,「美中關係」或「內政民生經濟」問題則可能是選戰主軸策略操作對誰較為有利的基本問題,各大政黨無論由誰出線參選總統,也必然是在此政治格局與框架中相互競爭、互比輸贏。
總之,2024總統大選的戰局就是一場政黨屬性與各別候選人政治特色的權力博弈遊戲,朱立倫與侯友宜的「政治關係」發展與變化將決定國民黨能否翻身執政的關鍵點。賴清德與鄭文燦的政治競爭,因為有蔡英文總統個人喜惡的介入程度問題,將會有如何的演變?柯文哲因為是「一人政黨」,再加上其個人的人格與誠信問題危機重重,要想有「三足鼎立」的總統大選政治戰局幾乎相當渺茫。因此,2024的總統大選,應該就是三大政黨在國際環境與其內部政治盤局結構變化的政治競賽,各有其政治天敵與難題需要加以克服解決,將會有如何的交錯與演變?頗值得更進一步觀察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