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宣布要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並強調能以台灣名義設立館處,乃為外交突破。以台灣為名設立館處,其實不該成為焦點,重要的是這個模式能幫我們在國際外交突圍嗎? 代表處的性質是單純的商務辦事處,還是具有外交領務功能的正式代表處功能,恐怕才是前瞻我國未來「務實外交」發展的觀察點。

繼2003年我國在斯洛伐克設立代表處,相隔18年後,外交部正式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置以台灣為名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立陶宛是地處歐洲波羅地海的小國之一,這個設處的決定雖然立即獲得美國政府正面的肯定;但是在中共的作梗下,是否會像今年2月我國預想在南美洲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的計畫一樣胎死腹中,值得仔細觀察。再說,我們預計於立陶宛設立的代表處定位為何?是一般的經貿代表處,還是具有外交領事功能的館處,對於我國如何突破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打壓,尤具有指標性。

立陶宛的經濟發展並不突出,不是歐洲的A級國家,要不是早先宣布捐贈2萬枚口罩給我們,很多人還不知道有這個國家吧。隨著口罩的捐贈,台立關係瞬間熱絡了起來,立陶宛經濟部長更向外媒表示將於今年9月或10月在台灣設立辦事處後,並接受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的提議。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20日透過線上記者會宣布,在與立陶宛政府緊密協商後,台灣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立陶宛國會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就在推特發文強調:「立陶宛和台灣將成為更親密的朋友。我們都是民主小國,都與血腥的專制政權相鄰,但我們都不會輕易退縮。」立陶宛外交部則在官網上表示:對於與台灣擴大多方面合作相當有興趣,尤其是擴展雙方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毫無疑問地,將能拉近台灣與立陶宛的人與人交流,提升雙方相互理解。立陶宛計劃今年秋天在台北設立辦事處,以符合政府目標,令出口市場更加多元,並在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當中尋求新夥伴。台灣與立陶宛同受到強權的威脅,有相似的歷史背景,立陶宛願意跳出來接納台灣,這對於傳統外交學起源以及現代觀際關係理論啟蒙的歐洲來說,確屬不易,當然美國政府在第一時間的出面力挺,對於代表處設立自然很重要。但是,使用台灣名義明顯的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自然會引起中國的反對,由於我方設立代表處的時程尚待明訂,會不會有所變數仍待觀察。

至於許多國人期待的在歐洲發生代表處正名為台灣的骨牌效應,顯然過於樂觀。首先,立陶宛在歐洲不是很具分量的國家,如果是重要的德國、法國、英國等等國家,要把外交部在當地駐處改為「台灣代表處」,就困難很多,因為這牽涉到的是國際間要改變「一中原則」的定義與外交準則,對於這些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而言,並不容易。

國人其實要在乎的應該是駐外館處的功能與價值的提升。目前我國在歐洲國家許多的駐館的商務性質多於外交領事業務的功能,許多外交人員也不被駐在國承認具有外交人員的身分,這些功能的提升比名稱是不是用台灣的意義要重要了,畢竟具有外交領事業務權利就代表了台灣被承認為具「國家人格」,這可比稱呼為何要有價值多了。

立陶宛政府強調加強與台灣的合作與交流,這對於台灣的外交確實是有所助益的,尤其正面臨我們兩個邦交國海地、史瓦帝尼接出了狀況,甚至台灣與他們的邦交關係出現了風險;然而,立陶宛只是要藉此提升非官方的實質關係,以令出口市場更加多元,並在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當中尋求新夥伴。在呵護新關係正萌芽之際,政府不宜操之過急,以免立陶宛畏而縮手,散失我國進入北歐的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