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權勢的兩位國家領袖在瑞士碰面,外界矚目的「拜普會」會談什麼?其實多數人對於能否取得共識都不期不待,認為這場會面可能會流於形式,甚至在話不投機、各說各話,所以才沒有在會後安排聯合記者會。
武器控管及重返大使:沒有意外但又亮眼的共識
會前,普丁一再對外表示俄中之間的友好關係,甚至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暗酸美式民主,而拜登也為兩人會談畫下紅線,對照之前拜菅會、拜文會的氣勢磅礡,似有打預防針的用意。不過,拜普會後發布了聯合聲明,達成武器控管及重返大使等承諾,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
自冷戰開始,美俄關係爾虞我詐,蘇聯時期,美蘇之間差點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爆發核戰,而在1980年代末期共產勢力逐漸瓦解,1985年雷根與戈巴契夫當時也前往瑞士進行會談,這也造就了接續在冰島的元首會晤,兩大強權的會面也宣告全球進入後冷戰時期。
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國際社會從兩極體系進入「一超多強體系」,但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國力,冷戰結束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全球並沒有因此帶來一團和氣的景象,美俄雙方你來我往的談判歷程堪稱是外交談判的典範,當然也是當代國際關係史不可忽視的一塊拼圖。
如今拜登與普丁的會面,兩個領導人展現的不只是外交上的謀略與交鋒,談判過程中的氛圍及氣度,更是其他國家無法輕易取代的大國風範,尤其對照今年三月在阿拉斯加舉辦的美中二加二外交高層會晤,中國外交代表楊潔篪與王毅的野蠻行徑,根本不是一個大國該有的表現,難道這就是習近平眼中具中國特色國際傳播下的國家形象?
拜普會:美俄合作排演一場各取所需的外交戲碼
拜登可以批評俄羅斯人權紀錄的同時,另一手卻是握向普丁,聲稱俄羅斯是可敬的對手;同樣的,普丁前腳大讚俄中關係處於歷史高點,後腳隨即和美國達成部分共識。縱然要改善美俄關係不是那麼容易,從國家利益及務實外交的面向來看,這就是國際現實,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四十多年前,美國與中國展開接觸,當時美俄中三邊呈現「兩強一弱」態勢,中俄關係也並不友好,某個程度上來說,「聯中制蘇」是符合美中兩國利益的外交策略;對照當前國際現勢,「一超兩強」的形勢沒有誰是絕對弱勢,誰都都不想成為誰的棋子,「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模式恐怕難再複製,俄羅斯顯然不想掉進美中恩怨情仇的賽局,美國要「聯俄制中」,或者中國要「聯俄制美」,可行性都不高。
有趣的是,俄羅斯聲稱俄中關係友好,但卻不願和中國聯手抗美,顯然獨裁專制的統治特性並無法深化兩國的合作層次,這與美國及其歐美盟友的民主陣線有著明顯的差異;事實上,這也反應出俄羅斯對中國的不放心,尤其近年來中國積極拓展中、東歐及中亞的影響力力,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或「中國—中東歐17 1合作機制」,都是一腳踩進俄羅斯的後花園,普丁不是沒看在眼裡,而是作壁上觀,美國出手圍堵中國對俄羅斯不見得不利,誰說中國對俄羅斯沒有威脅?!
俄羅斯與美國交手超過一甲子,美國要扮演全球抗中的掌旗官,俄羅斯想要維持區域平衡的影響力;然而,中國卻一心要崛起改變國際秩序與規則,同時一躍拿下霸權地位取代美國,這樣的「新型國際關係」恐怕俄羅斯也不會認同。對俄羅斯來說,近幾年經貿過度依賴中國,倘若中國崛起成真,那俄羅斯在歐亞的地位將會不保,普丁允諾出席與美俄兩國元首峰會,有其箇中道理。
持平而論,美國也清楚俄羅斯的盤算,早已不強求峰會會如前三場(G7、北約及美國與歐盟峰會)高峰會一樣歡喜收場,維持武器管控的大國話事高度,恢復常態外交對話機制,大方向有共識,其他就維持各說各話、各取所需,抓大放小是為了營造未來進一步交涉的氣氛,是兩國各自評估後的有限理性決策,有一定程度的外交意義。可笑的是,也是被美國評為獨裁體制的中國,習近平還在等待拜登的召喚,只是中國面子掛不住,總是一副「土八路」暴發戶般耀武揚威,也難怪乎「拜習會」排在「拜普會」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