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9日電)台南將迎來建城400年,文史界考證發現,台灣「壁鎖」竟源自荷據時期安平熱蘭遮城,外型從「鐵釘」逐漸演化成「鐵剪刀」,如今台南還有些老房子可看到這項特殊的建築工法。
始自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荷蘭人逐步在馬來西亞麻六甲、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建立經貿網路,1624年抵達台南後,相繼興建安平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直到鄭成功渡海,荷蘭人才退出台灣。
在當今殘留的荷據遺跡,最著名的是安平熱蘭遮城的城牆,遺跡的紅磚、三合土等建材,讓人一睹近400年前荷蘭人的建築;但文史界人士還發現荷蘭人在城牆上的一項特殊工法,就是城牆上竟有「鐵釘」。
從事教職、專研「壁鎖」長達20多年的李志祥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荷蘭人在建城之初,因台江內海及倒風內海多潟湖,地質較鬆軟,荷蘭人興建時就將鐵釘穿過城牆釘進木梁,以防止傾斜坍塌,直到「壁鎖」鏽鉵才再補強,這是熱蘭遮城城牆經歷數百年「堅不壞」的密訣,也是荷蘭人真正從家鄉帶過來的建築精髓。
荷據時期落幕,城牆上的鐵釘未隨著荷蘭人離開而消失,反而被台灣人發現及模仿,最晚在18世紀初期,這個「鐵釘」在當時台南府治的民居建築上隨處可見,且持續沿用至20世紀初期。
歷經數百年演化,「鐵釘」外型愈趨精緻,更因有些鐵釘樣式很像剪刀,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鐵鉸刀(鐵剪刀)」的俗名,再演化出專屬台灣的名稱「壁鎖」。
李志祥說,「壁鎖」建築工作在台灣傳承300年,直到RC混凝土建築工法出現才逐漸消失;目前,熱蘭遮城城牆上有3個「壁鎖」的痕跡,鐵釘已不知去向;但台南有些歷史悠久的宮廟及老房子,仍保留「壁鎖」式樣,甚至民國40年代還有宮廟重建時仍設有「壁鎖」。
李志祥調查,台南迄今乃有近80間宮廟及民宅裝有「壁鎖」,1間最少有2個「壁鎖」,最多達22個;但台南之外的縣市較罕見,目前所知僅雲林、嘉義及屏東,各縣市僅有2間至3間裝有「壁鎖」的建築。
從釘子到鐵剪刀的「華麗轉身」,讓「壁鎖」終成台南建築特色之一,不只見證荷蘭人的足跡,還結合台灣數百年來聘自中國唐山建築匠師的技法,讓深藏牆內與木梁結合的壁鎖式樣有所改變,更從強化屋舍的鐵具,逐漸轉成精美的警報裝置,也為台南迎來建城400年之際,留下滄海桑田的真實標記。(編輯:孫承武)1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