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搶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任前夕與歐洲達成「中歐投資協定」,本月9日習近平又與中歐及東歐國家舉行「17 1」峰會,看似與歐洲拉近關係。然而天主教媒體《亞洲新聞》(AsiaNews.it)的報導卻指出,歐洲的一些小國選擇與中國保持距離,並且呼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亞洲新聞》的報導指出,歐洲一些國家對中國主導的「17 1」峰會興趣缺缺,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凡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更是只有部長級代表出席。

儘管習近平曾承諾增加從中、東歐地區的糧食進口,簡化海關管制,並提供中國的冠狀病毒疫苗,但歐洲17 1成員中的大多數對北京都不滿意。他們指出,中國的投資不增反減,這些歐洲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卻日益擴大。

《中國全球投資追踪》(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估計,去年中國對「一帶一路」計劃的投資額僅465億美元,遠低於2019年的1,030億美元和2018年的1,170億美元。

立陶宛外交部次長梅盧納斯(Egidijus Meilūnas)呼籲歐盟制定一項共同戰略來管理與中國的關係。他強調,與北京的經濟聯繫必須建立在尊重世界秩序的基礎上,這一點必須放在歐盟議程的首位。

《亞洲新聞》的報導指出,梅盧納斯的建議的問題在於,歐盟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方面仍存在分歧。儘管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職前曾提出警告,但歐盟還是在12月30日與中國達成了一項重大投資協議。正如斯洛伐克環境保護部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在最近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指出的那樣,在中國人未明確承諾人權的情況下,該協議有可能不會被歐洲議會批准。

德國和法國堅決支持與中國的貿易協定。德國希望保護德國公司,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希望提高歐盟的「戰略自主權」。

捷克和波羅的海國家等小國則呼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亞洲新聞》的報導認為背後可能是有美國的壓力。 愛沙尼亞的對外情報局17日發布的年度報告指出,中國正試圖在美國和歐洲之間製造裂痕。 對於愛沙尼亞人來說,中國共產黨想要的是一個依賴中國技術、由北京主導的「噤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