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捷罷免案於昨天(6日)正式落幕,不同意票65258票高於同意票55394票,宣告罷免失敗,黃捷挺過此次危機;發動罷免的這段時間以來,不只國內民眾相當關注此事,國外學者也很關心,美國學者對於近期的「罷免潮」發出警告,認為近期台灣政治鬧劇連連,選舉法規為罷免公投制訂的門檻過低,以至於罷免案儼然成為了政黨之間相互報復的工具。

不到一個月前,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在1月16日時被罷免團體成功罷免;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專門研究台灣政黨政治的美國加州大學政治學者南樂(Lev Nachman)指出,王浩宇輸掉公投被罷免,因此鼓舞了想要罷免黃捷的政治力量。

南樂認為,因為黃捷之前很積極推動罷韓,因此現在針對她的罷免案十分具有象徵意義,「在投票前,許多藍營人士都認為這是對台灣、民進黨、蔡英文的一次考驗。不過鑑於最新的公投結果,國民黨處於一個挺尷尬的境地,也許他們會後悔如此操作這個議題。」

南樂強調,台灣在這兩年經歷了多樁罷免案後,有必要針對選舉法規的修訂問題展開公開討論,討論是否需要微調一下罷免案的門檻。「但願在連續多樁罷免案鬧劇後,有人能夠認知到這一點。可是現在並沒有這個跡象,今後依然會有人利用罷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