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之際,中國福建省台港澳辦公布225條的「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內容涵蓋了同等待遇、經濟投資、文教及社會等措施,其中,有許多重點領域備受關注,包括「在自貿區內的台資企業可申請註冊為大陸企業」、「台胞可擔任市政顧問及國企管理職務」、「可申請公共租賃住房,購買商品房首付、貸款申請享受當地同等待遇」等,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可以說是未來中國整體對台政策的先試先行,逐步消弭「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差異,讓國民待遇朝向「內化」的統戰效果。

其實,近年來中國對台政策不斷推陳出新,從2018年到2019年相繼推出「31條」與「26條」對台政策,無非是希望促使台灣企業跟民眾能到中國落地深根,進而形塑出「在中國的台灣人」和「在台灣的台灣人」之間的差別性,所以在相關措施的內容,許多和就業、創業、投資、就學和生活有關。不過,福建省這次所推出的對台方案,特別強調「同等對待」的概念,無非是要強化國民待遇的政策落實,同時藉此來凸顯「針對性」的統戰目的,將經濟紅利留給滯中的台灣人,一改過去「採購」的惠台作法。

然而,當中國逐步開放台資企業可以註冊為中國企業時,必須留意台商這幾年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壓力,當前的兩岸經貿關係已不同於過去的「投資帶動貿易」模式,許多代工、中間製品生產的台商考量中國投資成本的提高與供應鏈的轉變,在這幾年紛紛將在中國的投資項目轉移到東南亞地區或回台投資設廠,相對的,當前仍在中國投資的台商多數以內需市場為主;然而,中國內需市場的競爭壓力相當大,除了有中國本土企業的競逐,更必須留意「國進民退」的環境變化,國有企業的政經優勢更是難以匹敵。

換言之,縱然台商轉換身分為中國企業,面臨的商業競爭並不會因此有獲利空間,反而沒有台商身分更無法享有特殊政策的待遇,同時面對整體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未來恐怕也必須面臨不公平的經營叢林,反而在「國進民退」的政策氛圍下,增添可能被國有企業取代的風險。此外,美國對中國進行科技戰的風向來勢洶洶,就算白宮主人已確定由拜登擔當,但對中國進行高科技的封鎖並不會改弦更張,台商要參與中國5G網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高新產業的投資機會,恐怕也是相當有限。

從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來看,台灣雖然在出口貿易總量上約有41.5%集中在中國,但已與過去「仰賴中國生產資本」的型態大相逕庭,從產品項目來看,過去對中國高依賴的化學品、塑橡膠及工具機等已有明顯下滑,幅度從1.8%到14.8%不等;相對的,對於電子零組件的積體電路、資通視聽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卻有明顯增長,增幅超過20%以上。顯然,這和國際情勢有關,也正好是中國對於關鍵技術和重要零組件的市場需求;換言之,台灣高比重出口至中國背後的意義,反而是來自中國對台灣的「技術依賴」。

與此來看中國當前對台的政策,無非是希望透過各種恩庇的手段來拉攏台灣具高科技背景的企業和專業人士,進而解決目前中國技術稀缺的依賴,同時再輔以同等對待的模式,讓台灣具競爭的項目能挹注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台灣而言,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供應鏈的轉變當中,進而促進多元的產業布局,面對中國步步逼來的統戰作為應當做好風險評估。持平而論,台灣具備關鍵技術的競爭優勢,其他國家進行產業升級勢必也會對台灣有更多的進口需求,以此來看不分藍媒吹擂「中國窮台之說」根本不攻自破;反而缺乏高技術能量的中國市場,若沒有台灣的進口,美國又禁止對中國輸出關鍵技術,走向「窮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