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慇懃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我老孫實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 (節自《西遊記》第五十六回)。書中取經的際遇恰反映現實人生經歷的波折,師徒關係亦如職場同事間的相處,其中嫉妒算是互動下蠻常出現的情緒感受。

「嫉妒」始於幼兒早期因害怕所擁有的東西被人奪走,並對引發嫉妒的人產生憤怒與攻擊;再藉由成長過程不斷「與人比較」來養成。在職場上可能因對方的背景條件與自己相似(如:孫悟空與豬八戒都是神仙,但豬的入門順序較後,只能排行老二)、擁有自己所渴求的優勢及資源,卻認為對方不值得擁有 (如:只是運氣好)、覺得自己才應該擁有對方的一切等。那麼,我們該怎麼處理自己與他人的嫉妒呢?

給「心有不甘,感到嫉妒」的你:

1.嫉妒想說的事:嫉妒常令我們關注他人的好,一旦能辨識嫉妒並覺察過程中的微妙變化,例如問自己「那些使你嫉妒的人,是否也提醒了你自身不足?」「是否需要擁有對方的優勢或資源,你才能感到有價值?」,讓潛藏於嫉妒之下的痛苦有機會被看見,進而練習接納自己。倘若探尋嫉妒議題時資訊量過於龐大,且伴隨的無助、罪惡感越發強烈時,建議也能立即尋求心理相關專業協助。

2.了解嫉妒的功能並加以運用:和喜悅、抑鬱等一樣,嫉妒的本質並無善惡之分,雖然這種情緒有時會引發自身的焦慮及憤怒,甚至透過造謠或貶抑等實際行動攻擊所嫉妒的對象。但嫉妒同時也蘊含著不甘心和建設性,當我們能接納它帶來的不適感,便能獲得邁向更高目標的動力。

3.幸災樂禍不道德但很有用:在與嫉妒對象較量時,如果發現自己總在心中竊笑對方的失誤或不幸,先別感到罪惡。和嫉妒一樣,「幸災樂禍」也是一種人類天性,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對他人失敗感到歡欣愉悅、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能短暫地維繫脆弱且疲憊不堪的自尊,從中獲得慰藉與安全感。

4.聚焦當下並想想所擁有的:「比較」容易讓人忽略自身擁有的事物,若不想一直被負面思緒牽著走,想樂觀或正向思考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建議每天花短短幾分鐘,專心回想1、2件值得感恩的事,且內容不需要多,只要願意開始做,就能找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或許偶爾仍會冀求那些匱乏不足的事物,但專注並發揮擁有的優勢,將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排出優先順序,藉此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給「遭人嫉妒」的你:

1.判斷嫉妒的「行為」是否合理:在感覺自己遭到嫉妒時,請先確認對方是單純視你為目標勁敵,或是透過流言蜚語的攻擊,讓你感到難堪並損害同事關係;如因此心神混亂,與同事暫時保持距離、讓思緒沉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2.習慣成自然:我們活在一個鼓勵競爭、追求完美的時代,當個人成就來臨時不免遭嫉,如他人的嫉妒行為尚在可接受範圍,此時可先在心中替自己高興(表示足以作為對手,不過不要太久),但日常表現與應對上仍需給予人相當尊重。畢竟成功的果實得來不易,且或許還能帶動組織積極向上的氣氛。

3.找機會當面澄清:準備好處理嫉妒者的言語攻擊時,善用不帶批評的「我訊息」(個人感受 事實描述 具體建言)詢問對方也很有用,如「我聽說,你說了我…我很訝異,不曉得是不是誤會,希望我們可以聊聊?」,讓彼此有機會解釋與澄清。

嫉妒的存在雖讓人感到不光彩,但我們仍需要它,深刻理解與接納後,也許是種另類的祝福。

作者:魏敬嶸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