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某次一個朋友跟我分享工作狀況,他提到自己半年前剛換一份新工作,上班第一天,他買早餐時問了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有沒有要順便買的,後來就帶了很多份餐點去公司,後來上班前就常會收到某些同事的訊息,請他如果要買早餐的話,能不能順路加點一些別的食物到公司,他也照單全收。
朋友說,辦公室的同事都對他印象很好,覺得他很「貼心」,直到後來又有新人到職,反而也開始一起請他幫忙買早餐時,這位朋友心中浮起了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憑什麼買早餐要變成我的工作」?他這樣抱怨著。
同理這位友人覺得不公平的感受後,我問他:「第一次如果是因為禮貌幫忙買,那是什麼讓後來的每個早餐都還是幫忙買?」這位朋友也很誠實:「一開始覺得我是新人,這樣比較容易讓同事喜歡,後來就覺得『同事都期待著我能夠幫他們做事』,也擔心『如果不繼續幫忙,同事就會覺得我不是那麼友善』。」
討好:在壓力下,重視別人而不重視自己
討好,是家族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女士提到的四種求存活的溝通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之一,指的是「在壓力情境中,重視別人而不重視自己」。許多人在日常中常會以「禮貌」、「貼心」為由去協助他人,但當中有很大一部份的人在行為下潛藏著「我不重要」、「只有讓別人開心,我才有價值」這樣的潛台詞,甚至會過度揣度他人想法,認為別人都「期待自己能夠多做些什麼」。
在旁人提醒、自己參與自我探索課程等狀況下,我們或許能逐步覺察到自己的討好後面,常有著「被愛/被認可/歸屬感」等等內在渴望,但始終無法打定主意去改變的人在所多有,人的行為若成為「理所當然」而過度僵化時,往往會因為「苦得不夠」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而選擇維持原狀。
像我這位友人的例子,順路買早餐/其他貼心的行為,能讓他在辦公室「有人緣」、「感覺被喜歡」,所以即便內心有「不公平」的委屈與憤怒,但為了維持這個「好人」形象,就很難重新去拒絕他人。
甚至再更深層來說,當人覺得「自己不夠重要」時,行為模式就很容易反應出「你的需求凌駕於我的意願」的狀況,雖然心中都渴望著「透過這個行為能夠讓別人覺得我很重要」,但很弔詭的是:「如果連自己都不覺得自己重要,怎麼能讓其他人認為你很重要呢?」
唯有真的停下來全然接受自己的獨特與珍貴,才能在自我照顧與敬重下體認到「自己」的重要性。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