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國台辦前主任王在希在《環球時報》的2021年年會上表示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他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三個,包括台灣的政治體制、和平談判對象及台灣社會生態環境等已有改變;因為台灣的政黨政治已成型,不太可能出現可以代表台灣人民的政黨與中共進行談判,而且不會出現像蔣經國這樣的強人領袖可以登高一呼認同一個中國,如果有政黨要和談統一,將會被扣上「中共代理人」的帽子,加上美台相互勾結導致台海情勢緊張,使得兩岸和統的氛圍不斷流失。

「和戰兩手」複製「北平和平解放」的歷史畫面

王在希的言論看來驚悚,但也呈現一定的事實評斷,在上個月初,他曾在中共官媒的《人民政協報》撰寫專欄文章,文中指出中國對台政策如果只是政治談判、民間交流、一味讓利,而不動用軍事武力的手段,那兩岸統一的目的很難達成,所以他提出「北平模式」的戰爭模式,就是針對兩岸關係應當要「以戰逼和,以武促統」,對台的策略就是採取「兵臨城下」,讓台灣感到壓力進而「不戰而屈」,一來最大限度減少軍事衝突的傷亡代價,二來促成兩岸統一的結果。

王在希所指的「北平模式」就是「和戰兩手」的概念,也是呼應過去國共內戰的歷史經驗,1949年時,蔣介石的國軍部隊陷入被中共解放軍殲滅的絕境,當時駐守在北京的鄧寶珊與共軍代表林彪等人進行談判,雙方簽署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當時國軍部隊陸續撤出市區,並開始接受解放軍的改編,共軍因而和平接管河北省與北京市,平津戰役也自此結束,中共實質控制整個華北地區,不久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可以說,王在希內心的理想境界,就是要複製「北平和平解放」的歷史經驗,重演「在台第五縱隊」的投降畫面。

事實上,當年國軍部隊被和平解放後的政治代價卻是相當悲催,成了中共爾後投入韓戰行人海戰術的工具,與其說是「收編入伍」,其實將之形容為「投降戰俘的處境」也不為過。國民政府與國軍部隊退居來台後,中共從未放棄武力解放台灣的準備,甚至將1950年設定為「解放台灣、海南島以及西藏」的收官計畫;不過,因為韓戰的爆發,美軍直逼越過北緯38度線,迫使中共必須大舉兵力投入支援北韓,進而暫緩已擬定好的攻台計畫。當然,嗣後國際情勢丕變,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以及1954年台美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抑制了中共「武力解放台灣」的莽撞意圖。

延續「習五條的兩制台灣方案」擴大對台文攻武嚇

如今,王在希疾呼「和平統一無望」、「以戰進逼的北平模式」,就是要延伸習近平在2019年所提出的「習五條」,一方面堅守「硬還又更硬」的「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選項,以及日益頻繁的軍機軍艦擾台,製造台灣有瀕臨戰爭的恐懼氣氛;另一方面,便是要「兩制台灣方案」的民主協商,拉攏台灣內部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黨、團體與個人,以做為「兩岸和談」的樣板,再加上部分政治人物對內齊聲恫嚇「首戰即終戰」、「美軍根本不可能來」,中共搭建裡應外合的「北平模式」已悄悄展開。

有趣的是,上個月中共官媒熱議「台獨頑固份子清單」,雖然這不是首見,但卻是中國對台精心佈局的一環,這也是「習五條」對於「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打擊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的延續作法;換言之,將「武力犯台」連結「台獨勢力」,一切對台的軍事威脅都是要對付台灣內部的分裂主義,這完全合乎中共統戰中「充分利用敵人內部矛盾」的慣性思維。因此,對中共而言,台灣的政黨政治讓對台統戰策略得以有效施展,強人領導反而讓雙邊談判不易進行,如果台灣仍堅守蔣經國的「三不政策」,那中共恐更難對台上下其手,直白的說,中共仍需要「在台代理人們」配合演出,王在希所點出的原因反而凸顯中國在台的實際作為。

對台灣來說,中共「解放台灣」的手法將日益強化且強硬,雖然70多年前的國際環境如今看來已物換星移,但中國的大國企圖心與犯台野心從未改變,而且隨著「國際情勢對中越來越不利」,中共要維穩國內政權與地位,對台採取軍事威嚇的作法會更為頻繁;不過,我們應當更為團結,堅守台灣的主權獨立,除了有國防安全的規劃之外,更應當要透過民主選舉來表示主權不受侵害、不容議價的堅定立場,這樣那些同路人也將失去代表性,同時也是向國際社會傳遞台灣維持國家自主的信念。

本文經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