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不受美國國內政局紛擾影響,仍持續深化往來,就算可能會政黨輪替,台美雙邊互動將會朝向制度化方向進行,正面看待「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Taiwan-US EPPD),這是台美關係的重要里程碑,後續效應更是攸關台灣對外經貿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首次Taiwan-US EPPD聚焦在健康安全、科學與技術、供應鏈合作、5G乾淨通道、投資審查、基礎建設及能源等議題的研商,更接續簽署了備忘錄(MOU),這是繼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訪台簽署《衛生合作備忘錄》後的今年第二次,更可望成為兩國政府每年定期的對話模式。
國內部分人士擔心,美國將可能政黨輪替,會否導致簽署在新政府上任後失效?其實這是過度擔心所產生的誤解,畢竟美國有具穩定的官僚體系,推動相關政務合乎法治與國家利益,且參酌過往前例,歐巴馬時期2015年台美所簽署「合作暨訓練架構」的MOU,迄今仍持續生效,顯然與台灣經濟合作是合乎美國利益。
Taiwan-US EPPD的後續效應,有兩個面向值得加以探究,其一是全球經貿議題的趨勢,另一便是未來雙邊與多邊的合作機會。現實上,美國新政府即將在明年一月下旬就任,屆時也必須考量國際情勢變化與國內固性的共識,換言之,無論是對內的經濟復甦或是對外的國際地位都會以「美國優先」為原則,策略調整也必然如此。
持平而論,COVID-19疫情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國際社會對於公共衛生的關注,各種全球性及區域性平台必然會納入在整合議程之中,今年APEC也是如此;另外,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美國在科技研發、物聯網、對外基礎建設、綠色能源等議題上勢必著力更深,且會積極運作既定的國際建制與價值理念同盟。
台灣必須關注的是,中國所主導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正式啟動,就國際政經效應來看,這完全體現經濟影響與政治權力之間的角力,美國如何在印太戰略中維持在區域的地位與利益,建立以美國為主的經貿供應鏈會是一個可能的選項,「經濟網絡夥伴」也會是雙邊與多邊談判的主題。
另外,日本所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美國會以什麼身分與渠道來鏈結甚至直接參與,至今仍還是不確定;但是,至少不會如過去的事不關己,抑或採取另起爐灶的方式,建構一套排除中國的價值供應鏈體系,也是有可能。縱然國際社會不會重回到冷戰時期的二元體系,但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會再度成形。
特別的地方是,台美在「對外合作基礎建設投資」取得共識,會以美洲與東南亞地區為主要投資對象,未來相關具體項目啟動後,除了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帶來反制效果,也可以讓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更為順暢,台美攜手合作會是各取所需且兩全其美,這也會鑲嵌在美國對外戰略佈局,更是台灣未來鏈結國際市場的機會。
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美之間的科技合作會更緊密,而以日本開始依次往南的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區塊,將會成為美國佈建「環太平洋科技廊道」的主軸,這樣的效應會是形成具政治意涵的對中科技封鎖,同時形成以科技為基底的經貿夥伴關係,如前述所言「價值供應鏈體系」的建立,台灣將從中可以發揮轉軸的功能。
當然,台美要進入到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的議程仍相當不容易,畢竟所牽涉的經濟議題相當複雜,對各自內部產業的影響仍有待更完成的評估及應對;但是,當前雙邊政府互動頻繁,不但可以累積許多對話後的雙邊共識,以及利益共同的關係,更可以藉此就雙邊達成的合作項目進行國家內部產業的調整與佈建,對此,台灣必須加緊展開相關行動的規劃。
最後,台灣可以在台美經濟對話後發揮全球性的效應,因為所聚集的項目都是國際社會所關心的議題,而且台灣防疫成效及經濟成就已獲得各國的肯定,更在亞洲地區有相當亮眼的表現,在進入後疫情階段的經濟課題,台灣可以據此發揮對其他國家的貢獻與資源分享,符合自身利益,也會提高區域共生的認同意識,這是台灣擴大國際參與的契機。
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與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展開線上對談。 圖:翻攝台美經濟關係線上座談會官網(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