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內政部原定要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不過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政策延後上路,規劃將要在明年(110年)1月到6月來進行小規模的試驗換發,在實行半年的前行作業後,將於7月正式全面開始換發。今(17日)也有多名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必須成立個資保護機關。對此,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透過強調「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都要注意到底是拿什麼去換便利」。

李忠憲以「數位身份證:維持現狀」為題,指出「從反服貿電信、反中資入股IC設計、一直到反數位身份證的運動,好像我們一直在反對些什麼。」仔細想想其實並沒有,我們只是希望「維持現狀」,不想要讓別人來控制我們骨幹的電信網路與資料庫等相關的服務,不希望讓別人來染指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灣千辛萬苦花了非常多的資源,以及奉上最好的年輕人,努力成就的半導體產業。

李忠憲表示,對於數位身分證,我們一直說,這東西很危險;他們一直說,這東西很方便。坦白講,雙方都說服不了對方。換個角度看,我們很難說這東西不方便,但他們也很難說這東西不危險。李忠憲還補充,有人講晶片身分證台積電做的,所以很安全,瞬間臉被打到腫起來。

李忠憲指出,面對中國的危險,絕大多數台灣人會寧願犧牲方便,而不願意冒險。這就是小英「維持現狀」的奧妙。台灣人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選擇。我們不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要發大財,現在台灣人應該沒有人敢再提不在籍投票了。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李忠憲說:「在數位化的時代,便利和隱私往往會產生衝突,這些不便利其實不影響到自由,但隱私的危險卻影響到安全。從臉書最近積極介入美國總統大選,私人企業自行判斷是否假新聞,任意關掉別人的帳戶,在所有的貼文上面任意加上自己的言論,沒有任何的限制,真的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他分析,是因為在傳統人類生存的概念當中,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拔河,是許多戰爭的原因,看現在瘟疫再度爆發,許多歐洲人還在抗議這些隔離的政策,他們覺得自由可以取代安全。

文末,他呼籲:「爭取自由而冒險犯難,或許是人類歷史崇高精神之一,但是爭取便利而不顧安全,恐怕相當愚蠢,人類的生活終將要搬到資訊革命之後的網路上面,但在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都要注意到底是拿什麼去換便利?」

成功大學李忠憲教授強調,「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都要注意到底是拿什麼去換便利」。   圖: 翻攝自李忠憲臉書。

成功大學李忠憲教授強調,「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都要注意到底是拿什麼去換便利」。   圖: 翻攝自李忠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