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 24 名立法委員的大罷免投票於 7 月 26 日舉行,根據中選會及台灣媒體快訊,所有選區的反對票皆超過同意票,罷免案無一成立。日本《產經新聞》就此專訪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分析投票過程及其對台灣政局未來的影響。以下是採訪摘要。

如何看待此次結果?

持續更新:大罷免全軍覆沒 翟本喬憂心:台灣社會受重傷 被推向絕對對立

這次罷免投票可以說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從今年 1 月起,主張罷免藍委的公民團體逐漸活躍,執政黨民進黨也明確給予支援。6 月上旬之前,罷免方仍顯得佔有優勢。

國民黨最初主張「以罷制罷」,但連署未見成果,加上中央黨部領導乏力,情勢艱困。然而各地藍委陸續動員地方後援會,召開反罷免說明會,逐步整頓戰線、重拾氣勢。

賴清德總統自 6 月下旬起展開以「國家團結」為名的 10 場系列演講,卻因一段發言被解讀為「在野黨是應該過濾的雜質」,激怒了在野支持者。這反而成為國民黨扭轉頹勢、凝聚支持的絕佳素材,讓他們成功將風向導向「制衡民進黨政府」的訴求。

結果顯示,國民黨在最終階段於多個選區逆轉頹勢,而罷免推動方的聲量則流於表面。

原先罷免方的勝負目標為何?

罷免方原定的勝負線是至少罷免 6 人,最好達成 10 席。否則即便成立罷免,3 個月內的補選也將十分艱困。如今全數罷免失敗,也意味補選不存在,形同徹底敗北。雖然 8 月 23 日預計還有針對 7 名藍委的罷免案,但連署階段就已顯困難,成立機率不高。

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目前台灣輿論對賴清德總統的支持與反對、對朝野政黨的態度,都呈現一種「M 型化」的兩極結構。這次罷免可視為在這兩個山峰之間,誰能動員更多人出門投票的比拼。

從表面觀察,罷免方的行動熱度更高、看似動員成功。但部分選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問:「用罷免來推翻去年選舉結果是否妥當?」這部分猶豫選民是否願意出門投票,一直是變數。國民黨成功挖掘了這部分選民的意向,並轉化為大量不同意票。

此次罷免投票的焦點爭議為何?

國民黨主張,若藍委遭罷免,民進黨將在國會過半,失去制衡,賴政府將更為專斷。藍白支持者甚至公開使用「獨裁」字眼批評賴清德政府。

站在國際觀點來看,台灣作為民主制度成熟的國家,輕率使用「獨裁」一詞是否恰當確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在野支持群體中,已形成「民進黨正走向利用司法壓制異己、逐步獨裁」的敘事氛圍。

結果將如何影響台灣政治未來?

本次罷免涵蓋全台 24 個選區,可視為「迷你版立委選舉」。罷免方訴求有二:其一是認為在野黨擾亂議會、破壞民主;其二是警告「不罷免親中派,台灣將完蛋」。但在這樣的訴求下卻敗北,說明選民並不買單,對賴清德總統未來施政絕對是一大警訊。

罷免全面失敗,也等同於「藍營親中」這一批評在選民眼中被否定。有人認為只是原點回歸,但我認為不然。

事實上,自 2014 年太陽花學運起,民進黨一路享有的政治優勢已在去年總統與立委選舉中結束。柯文哲的崛起打破藍綠二元結構,而立法院相關攻防的民調呈現五五波,罷免結果再次確認「民進黨優勢時代」的終結。這勢必影響明年地方選舉與 2028 年總統大選。

不過,雖然民進黨優勢已退,台灣主體性與「台灣認同」依舊穩固。政大長年追蹤民調顯示,台灣人對自我身分的認同與維持現狀的傾向並未改變,改變的是政黨支持力量的對峙趨勢日益明顯。

年輕世代對此有何看法?

民進黨流失優勢的背景之一是台灣民主文化中對「一黨長期執政」的警惕。蔡英文政府執政 8 年,時間已算長,年輕人逐漸浮現不滿。

目前對民進黨最嚴厲批評的正是年輕族群。他們普遍不接受統一,拒絕中國,但同時對民進黨以「抗中保台」為政治操作工具的懷疑甚深。

柯文哲在年輕人之間獲得支持,一部分來自於他們對於就業不穩、薪資停滯與高房價的結構性失望,並傾向認為:「我們不想被統一,但也不認為中國會馬上開戰,與其讓民進黨片面強硬,不如嘗試對話。」

當然,也有許多年輕人支持賴政府不向中國妥協,但可觀察的是,年輕世代的意見正在分裂中。

此次罷免結果也顯示,民進黨長期以來的「抗中保台」敘事,在部分民意中已產生疲乏或質疑。這對中國而言,無疑是有利局面,北京或將進一步加強對台滲透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