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白宮新主人仍須時間等待,不過各界對於選後美中台之間的局勢變化關注度則是有增無減。在央廣舉辦的美國選後座談會上,學者分析,過去這段時間台商的回流對經濟的發展絕對是肯定的,疫情和貿易戰也使台灣意象更顯著,在供應鏈較自主可控,產業體質陸續調整下,未來台灣可望迎接長期增長的新均衡時代來臨。
隨著中國人力成本優勢不再,美中貿易戰2018年開打以來,在中國的台商版圖開始悄悄移轉,台灣政府更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在美國總統大選選後新情勢,是否有利於台灣未來發展?在這次的《美國選後,台灣呢?座談會》當中,與會學者多認為,即便白宮換人當家作主,台灣的趨勢未來仍是朝正面方向發展。
台需趁國際合作發展軟體產業
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蔡明芳指出,這波半導體以及台商資金與投資回流,肯定可以支撐台灣經濟榮景維持一段時間,不過最重要的是,台灣應該利用近期Google或微軟等美國重量級軟體業在台設立資料中心的機會,藉此發展台灣過去較為缺乏的軟體產業發展,例如思考資料中心如何與國際軟體業合作。蔡明芳認為,目前台商回流或擅長的強項多以硬體產業為主,但要讓台灣的經濟能一代接一代,還是要趕快重視長期缺乏的軟體部分。
而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也認為,目前全球的疫情發展與因應狀況,以及美中貿易戰就是兩大異象,台灣的異象相當顯著,也出現了Thomas Kuhn(湯瑪斯·孔恩)所稱的典範移轉效應,讓台灣達到一個新均衡,也使供應鏈比過去要來的自主可控。
產業體質已調整 多邊協議不急
台灣目前最想望的就是加入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不過邱達生強調,台灣可以抱著希望,但即便未如人意也不用過於擔心,衝擊也會非常有限。邱達生指出,2000年以來,亞太地區已經充滿許多自由貿易協定,但台灣產業體質已經進行過調整,像是2000年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出口占我國的總出口不到60%,現在已經提高到將近80%,正因為中間財可以退稅,讓中間財出口因而成長。
邱達生表示,未來在供應鏈比較自主可控下,即便無法立即加入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但在新的均衡下,對台灣長期的增長仍會有所支撐。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