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拜登(Joe Biden)當選,由於美國領導人在對待夥伴關系時,更多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所以,對法國而言,無論是之前的川普(Donald Trump)或是新當選的拜登都不是最佳合作夥伴,拜登上任在某種程度上對法國的外交似乎更不利。
拜登當選,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因緣際會填補川普棄置的國際領袖地位,就將拱手讓回美國。
川普「美國第一、單邊主義」行動的決策,使得美國在重大外交舞台上缺席,無論是拒絕履行如《巴黎氣候協定》等國際公約、疫情流行期間聲明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祭出關稅阻擋歐洲鋼鐵、或是鼓勵英國脫離歐盟,從德國撤軍等行徑,川普雖夢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作為和平主義者的印記,但撕毀伊朗核協議(JCPoA)、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等戰略,都讓法國民眾難以支持自行其事的川普,中東也不滿他的頤指氣使。
雖然川普讓法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吃了不少苦頭,但法國也從中得利,因為這些美國自絕於國際社會的事件,把法國總統馬克宏推上了國際外交的舞台,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儼然成為西方領袖,歐洲的發言突然有了份量,他們遞補了川普棄置的空白。
拜登不滿川普的外交政策,批評他對傳統盟邦態度惡劣,卻親近專制政權俄羅斯這樣的美國對手,他承諾,上任後第一項外交方面的工作就是盡快修復與各盟友之間的關係,以及恢復美國在國際間的領導作用。因此,拜登會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修好,重申歐美共同的價值觀,也會讓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並處理好北約議題等,美國料將重新奪回世界領袖地位,未來,馬克宏再強調法國觀點,都必須聲嘶力竭而且還不見得會獲青睞。
此外,馬克宏重建歐盟主權,思考地緣政治力量戰略定位的主張也可能功虧一簣。
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在中東地區進行重新洗牌,並在跨大西洋關係問題上表現出其局限性,而向其北約盟友施壓,特別是要求履行增加國防開支,達到針對北約的預算承諾,曾引发巨大爭議和批評。川普未征詢北約盟國、突然決定擅自從敘利亞東北部撤軍,出乎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北約的歐洲主要盟國意料之外,並導致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對當地庫德族武裝勢力采取行動,都被認為是表現出背棄歐盟的跡象。
馬克宏因此警告稱,歐洲再也不能依靠美國來保護北約盟國,需要重新思考自己作為地緣政治力量的戰略定位,否則歐洲將失去對命運的掌控權,「我們無法保護歐洲,除非我們建立真正的歐洲軍隊。」他甚至表示,北約已經腦死,儘管德國的梅克爾對他的激烈言詞不表贊同,但歐洲國家領導人越來越意識到,依賴美國為整個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的舊北約模式,恐將不會持續。
馬克宏重建歐盟主權的一再呼籲,歐洲在軍事上必須要有防禦的能力,開始被歐盟國家接受。在地中海東部面對土耳其,面對利比亞,伊斯蘭恐怖主義政治化,馬克宏主張建立歐盟自己的軍隊,駐外維持和平的軍力,特別是北非和中東地區,與歐洲距離接近,而過去也是這些地方的殖民宗主國,可以承擔更多安全責任。
不過,拜登上台勢必會緩和歐美關系,多個也是北約成員國的歐盟國家,可能又會重新回到美國的保護傘下,便宜行事的滿足北約的服務,也不會想要建立歐盟自己的軍隊。馬克宏迫使歐盟思考戰略自主的主張,是否會成為時不我予的紙上談兵,都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