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適逢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10月16日,《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在上海主辦「再學習再改革再開放——浦東與深圳聯動創新研討會」,會議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早已內循環為主,內循環逼近90%,未來目標是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雖被稱為是出口導向型,但出口佔中國經濟總量比重最高的2006年,比值也只有35.4%,略高於三分之一;到了2019年,出口佔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就已大減一半,只剩17.4%。

林毅夫稱,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的82.6%已經是在中國國內消化、循環的,這代表中國的經濟已經是以內循環為主體。他對未來的展望是中國的經濟還會繼續發展、收入水平也會繼續提高。

除此之外,他還說,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經濟佔世界的比重,會從現在的16.4%增加到18%、20%,慢慢地向25%逼進;中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會從現在的53.6%,逐漸向60%、70%、80%逼近。

因此,同樣的,他認為出口的占比會從現在的17.4%,逐漸下降到15%、12%、10%。「也就是說,中國國內循環的比重會從現在82.6%,逐漸向90%逼近。所以,中國經濟現在是、將來更會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

但接著他表示,雖然中國現在以國內循環為經濟主體,可是仍然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他也提到,他認為中國具有兩個優勢,一是在傳統產業上面有後來者優勢;第二個優勢,就是新經濟。

他指出,要真正地循環起來,就要挖掘出新經濟的潛能,必須深化改革。雖然基本要素市場都放開了,但還有很多結構性障礙。比如,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至於在擴大開放方面,林毅夫則建議要利用好國外資源,包括技術、金融資源,也要利用中國國內跟國際兩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