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展開「新南巡」視察,這是他就任中國國家領導人後第三次視察廣東,今(14)日出席深圳特區建立四十週年大會,會中他的演講提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列入指引之一,這是可以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參考。其實,深圳特區逢十的慶祝大會是中共領導人必會參加的盛會,江澤民、胡錦濤都曾與會表示對「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與肯定,而「南巡」標誌著中共領導人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意志的政治動作,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回顧1992年鄧小平「南巡」深圳與珠海等地並發表一系列「南方談話」,包括「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誰不改革誰就下台」、「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等都是相當經典的鄧式語錄,其背後除了彰顯中共對於改革開放的堅持,立定「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路線,同時也呼應了當時中國面臨國內外的現實挑戰,對內平息「姓資、姓社」的爭論,對外試圖化解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國際封鎖。

當然習近平前兩次「新南巡」也有其政治上的用意,在2012年甫上任中共總書記時便仿效鄧小平前往深圳、珠海、佛山及廣州等地進行考察,當時中共官媒就以「改革開放再出發」作為「新南巡」的主要意義;嗣後,2018年在確立修憲取消連任限制後,也展開他第二次的「新南巡」考察行程,試圖在當時火熱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以及終身可連任的修憲所遭受的獨裁批評,再次啟動南巡來緩解政治壓力,宣示「改革開放不停頓不止步」來維穩政治聲勢。

對照習近平前兩次的動機,第三次的「新南巡」便相對重要,主要是因為此時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較為複雜且詭譎,就國內而言,今年是中共建黨一百年(第一個百年)的收官之年,必須達成的社經目標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全面扶貧」,這攸關著習近平能否順利在2022年連任中共總書記的重要指標,將左右他個人在中共黨政中的歷史地位,同時也影響2023年會否續坐國家主席之位,因此,克服當前中國經濟的窘境是他不可迴避的挑戰與責任。

此外,習近平在深圳特區建立四十週年大會中提到「基礎科研」和「雙循環」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軸,這反應他對於當前美中對抗的中國對策方針;換言之,在美國有意與中國經濟脫鉤的風險下,擴大內需是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途徑,不過他強調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模式,並不是走向封閉的發展模式,而是擴大開放的經濟體制,顯然中國面對嚴峻的國際壓力,深知沒有全球資源的活水引入,單靠內需經濟恐怕難以支撐中國內部的經濟發展。

另外,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思維,在美中衝突擴大科技戰之後,這樣的遠大目標恐怕走向泡沫化,果不其然,近年來中國許多官方文件早已不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顯然中國科技研發的自主能力仍無法與歐美國家競爭,在缺乏先進科技技術的挹注下,提升內部的基礎科研實力也會是中國能否突破僵局的關鍵。然而,科技創新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步到位,需要有穩定的人才培育、相應的科研環境及自由開放的社會文化,甚至是跨國科研交流與合作,這些都不是透過龐大政策資源就可以輕易達成。

持平而論,習近平選在這個時間點展開他的第三次「新南巡」,短期內和10月底將召開中共十九大五中全會有關,屆時將確立通過「十四五規劃」的內容,這關係到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布局;此外,長期來看,「2035年遠景規劃」也是這一次政治議程中的重中之重,毫無疑問會以2035年為目標,將中國提升到足與製造強國競爭的位階,以及逐步朝向2049年「第二個一百年」(中共建政一百年)的願景: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世界製造強國」。

只不過,「2035年遠景規劃」是否能如實如質達成?恐怕仍有變數,對美國而言,這根本是「中國製造2025」的2.0版本,「換湯不換藥」美國是不會輕忽以對;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國認為11月美國大選會變天,拜登上任後將會停止對中國的科技封鎖,讓中國邁入「製造強國」的行列,這或許是太傻太天真的想法。回到現實,目前中國所面臨國內、外的壓力在短期內將不會和緩,看來2035年的遠景就如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樣空泛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