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中國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中芯國際」,確定遭到美國制裁,4日晚在香港交易所公告,公司部分供應商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被指對中國「可能構成轉移到軍事最終用途的不可接受的風險」,讓人立刻聯想到華為。中芯國際則強調,該公司與中國軍方沒有任何關係,但外電分析,「中國製造」再受一記美方重擊。

稍早之前的9月底,日本媒體就報導過,中芯國際(SMIC)已經在儲備生產設備與重要的替換零件,從美國、歐洲和日本進口用於關鍵生產工藝的機械的產品,早就超過該公司2020年的需求,那些大量採購的產品大多是耗材,必須定期更換,以確保機器正常運轉。還有消息人士透露,中芯國際甚至與其他中國晶片製造商合作,建立中央倉庫來存儲這些零件,共享儲備,並努力與華為遙相呼應,因為華為遭到美方封殺後,業務受到重創。

中芯國際今年計劃的資本支出從最初的31億美元增加到6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該公司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Jai Haijun)此前否認遭到美國制裁,只是沒隔多久,果然證明傳聞非空穴來風,而雖然中芯國際沒有像華為那樣被正式加入「實體名單」中,但強生投資(J&J Investment)首席投資官、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前晶片分析師鄭永成(Jonah Cheng)表示,早就有許多客戶尋找其他晶片廠商,因為誰也承擔不起不穩定供貨的風險。

外電報導,美國已經為加強收緊出口限制做好了幾個月的準備,中芯國際遭封殺是早就進行中,而美方此舉將嚴重影響中國自主開發晶片製造能力,以及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包括「中國製造2025」。因為北京當初原本盤算,到2025年,中國使用的所有晶片,本土生產率可以提升到70%,目前該比例約僅16%。在華為、中芯國際相繼受到制裁後,打擊更大。

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1座300mm晶圓廠與1座200mm晶圓廠,在北京建有1座300mm晶圓廠以及1座控股的300mm先進製程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則各建有1座200mm晶圓廠等。此外,該公司也在美國、歐洲、日本和台灣都設立行銷辦事處、提供客戶服務。

目前美方還只是根據軍事相關的限制條款,對中芯國際實施限制,還不是最壞的情況,萬一像華為一樣上了「實體名單」,所有使用美國產品與服務的部分將全面受到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