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推動108年課綱中,國中8年級的歷史課綱從九年一貫時期的「中國史」改為108年的「東亞史」。消息一出,引起聲浪有贊成也有反對者。其中,有人認為台灣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沒有必要不讀中國史。對此,前開南大學法律系主任張正修認為,這是經年累月透過周遭的生活環境所形成的牢不可破的意識型態,正是因為這種意識形態,讓我們成為世界和平破壞的幫兇。

傳統中國史觀的問題點

去年11月9日,韓國瑜在基隆造勢場合中,批判民進黨「像匈奴一樣,不停的掠奪,若掠奪完就走人,這個國家怎麼得了?」對於一般選民來說,這種比喻可能很難使選民將兩者的關係直接連結一起,意即,人們難以「匈奴的壞」,馬上聯想「民進黨的壞」,因此未必會對選戰造成直接的效果。然而,韓國瑜以匈奴人為例,強調不停掠奪,掠奪完就走人,張正修強調,這就是典型的「唯中國史觀」。

他指出,傳統的中國史,都把西藏、蒙古、滿人等異族人認為是蠻人、蕃人,而這樣的叫法其實可以追溯至周朝。周朝指認自己為天下中心,自居「諸夏」或「華夏」,並將周邊異民族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樣的史觀,是只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觀看歷史發展的史觀,以單一、同化的觀點看待中國異族的史觀,正是消滅多元文化的史觀,使人無從看見異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歷史的真相。」

東亞史的特色

(一)中國帝國的形成與其與周邊國家的互動

然而,歷史的發展並非如此。漢人以外的民族長期以來,就跟漢人有著長期的互動,並且互相影響,張正修一一解構歷程如下:

1. 秦漢:漢人在秦漢時代建立大帝國後,開始對周遭國家帶來影響,許多周邊國家仿效秦漢帝國自我改造。

2. 魏晉南北朝:「漢」王朝走上衰弱、進入三國與西晉時代後,周圍國家反過來入侵「中原」,因而產生「五胡亂華」的歷史。外族在華人政治混亂的同時,一一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並以當時被引入中國的佛教,做為自己的建國特色,以區別自身與漢人的不同,例如北魏。

3. 「唐」帝國:長期戰亂之下,胡人中心的大帝國逐漸形成,也就是唐代。「唐」帝國與傳統的「秦漢」帝國有著非常不同的特色,例如:佛教取代儒教成為由國家主導的重要思想,並建立起統治人民的律令制。「唐」所形成的「高級文化」因而再度引起周邊國家仿效,以建立自己國家的律令體制,例如:韓國、日本。西藏、日本前後在「唐」代發展出自己的文字,西藏甚至吸收印度後期的佛教,建樹起與「唐」帝國信仰相異的佛教。

4. 五代十國:「唐」北方的突厥與其他西域民族,亦紛紛建立起獨自的新文化。一如秦漢帝國時期,受「中原」影響的異民族,也回過頭來影響「唐」帝國。當「唐」開始衰退,西域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起「五代」王朝。到了宋代,西夏王國、契丹王國等都已有自己的文字,佛教信仰也與漢人發展出不同形態。

這樣的現象是只有從東亞史觀出發,才能清楚呈現的,只有以「中國與周邊民族的互動當中產生出來源頭」,才能徹底理解。

(二)北方民族的壯大與漢人的弱化

張正修說,自宋朝以降,漢人並沒有特別創新的進步,令北方異民族有機會以相對進步的文化開始統治中國:女真族在華北建立了國號「金」的王朝;蒙古人征服中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元」。張正修點出,忽必列大量學習西藏,透過巴思巴上師建立其蒙古文、並接受藏傳佛教,使蒙古人建立起自身有別於漢人特徵的文化。女真族也同樣在當時的東亞國際環境當中,吸收蒙藏文化,創造文字,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價值。

「明」帝國滅亡後,滿洲與蒙古、西藏結盟,征服中國。張正修強調,連結滿、蒙、藏的核心思想,正是藏傳佛教。就西洋史學家看來,宋朝至清朝的歷史,可直接概括為「征服王朝」(Conquest Dynasty)。在這期間,漢人固執於儒學,和文人治國,無視實用之學發展,終究使自己喪失進步的力量,促使異民族成為主導東亞歷史發展的主角。

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將有助於台灣走向世界

他直言,對於歷史教師來說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的確是件苦差事,但也學生更能明白東亞世界和世界史的連結、發展。我們也能發現,如今中國共產黨仍執著的「漢人的中國文化優越史觀」,使中共持續著手異民族的滅絕運動,從撲殺西藏文化、取消內蒙的蒙古語教學、將維吾爾人送入集中營,到以舊日朝貢體制對外展開戰狼外交,不斷以商業利益威脅各國,正是一國史觀所帶來的禍害。

他認為,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是台灣人文明化的重要過程。如果歷史學者無法使台灣人了解其重要性,相當令人感到遺憾。我們有必要致力於破除人民根深蒂固的一國史觀,讓台灣能真正成為「世界的台灣」,並成就對世界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