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高溫言熱,今(19)日全台各地高溫上看36度,台北更飆出7月最高溫39度,各地出現的高溫,也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國健署提醒,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若身邊的人遇上中暑事件,應牢記「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5個步驟,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

慎防熱傷害!這6大族群更要注意

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國健署說明,由於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而65歲以上的長者則是因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至於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另外, 服用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都要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國健署也提醒,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至於密閉空間工作者也不要輕忽,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至於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謹記5步驟!遇上中暑患者你可以這樣做

國健署表示,熱傷害分成熱痙攣、熱暈厥(眩)、熱水腫、熱衰竭和熱中暑,前面四種屬於較輕微的熱傷害症狀,患者的體溫雖然會上升,但鮮少達到40°C,所以這時最需要的是解除患者當下的狀態,國健署也分享緊急4步驟,若身邊有人遇上中暑狀況可以這樣應對。

一、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

國健署表示,重點是要讓患者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可以選擇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地方進行下一步驟,並且讓附近圍觀民眾與患者保持一段距離,勿形成人牆把通風之地變得不通風。

二、鬆脫衣物且勸導患者平躺休息:

國健署表示,有時候可能是患者的衣物穿得不夠透氣或是緊繃導致熱傷害發生,需要鬆脫衣物且勸導患者平躺休息,並為患者抬高足部,以維持血液能回流至大腦與心臟,若患者出現熱痙攣的抽筋情形,應適度地為患者按摩抽筋之處,並且持續觀察患者的狀態是否有好轉的情形。

三、藉助外力幫助患者可以快速的散熱、降溫:

國健署表示,若是所待的地方仍處於不易排汗的環境,這時需要藉助來自外力的幫助使患者可以快速的散熱、降溫的效果,準備冰毛巾包裹冰袋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跨下)等大動脈會經過而且血管較淺薄的地方,並同時以「冷」水(約15°C)間續少量噴灑患者的身體,輔以電扇吹或手動搧風,藉由水分的蒸發順勢帶走體內的熱能,若有噴霧器為佳,並同時觀察患者的忍受程度。

如果患者已失去意識或是痙攣劇烈,應執行「叫叫CABD」等步驟(檢查意識、求救、壓胸、通呼吸道、檢查呼吸、電擊),應該讓患者呈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並且確認其呼吸道是暢通的,盡快求救將其送醫治療,送醫途中仍應持續降溫,為患者爭取更多黃金時間,要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在急救過程中醒來,也應抬送醫院,嚴禁讓患者自立行走,更不能讓患者逞強離開視線直至醫護救援人員到來。

四、患者意識清楚可提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

國健署提醒,這個步驟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提供患者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五、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應趕緊送醫!等待時重複做前4步驟

國檢署表示,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緊急報案專線為:119,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

國健署強調,當熱傷害真的發生的時候,保持冷靜且理性的態度協助患者,除了穩定患者的心情,也可以加速急救的速度,牢記「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五個步驟,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不用冰水、不用酒精、不用退燒藥」,不讓錯誤的迷思耽誤了患者的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