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日前公布八大類、352項醫材訂定差額收費上限,8月起高達89%的醫材都得調降,也引起醫界反彈,對此,衛福部陳時中今(10)日表示,有一些變化在醫材上面是有意義,有一些意義不見得那麼大,所以,根據醫材的功能分類訂定出上限價格,衛福部也會持續監控醫材價格,保障病人就醫權利。

健保署日前宣布,針對將人工水晶體、人工心律調節器、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生物組織心臟瓣膜、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人工髖關節等8大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材公告統一的「天花板價」,自8月1日起上路,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初估有89%醫療院所品項的現行收費都得向下調,此消息一出便引發醫界反彈。

陳時中表示,健保很多議題隨時在討論中,不管是費用的限制、管制措施,都經過專家會議、例行會議的討論,站在醫療品質的提升跟保障,民眾就醫權益的立場,兩相權衡討論出來的。

陳時中表示,新型醫材各有不同的變化,有一些變化在醫療上面是有意義,有一些意義不見得那麼大,所以,根據醫材的功能、效果把它分類分級,對每一類、每一級訂出上限價格,醫院則可根據不同成本價訂定差額負擔,政府仍然會對價格進行監控,陳時中強調,原則上是根據效果、效益做分類,而不是根據品牌。

對於有醫院認為可能會因此壓縮到醫院的營收,進而影響到民眾就醫品質,陳時中則表示,在制訂標準前,都有與醫院進行討論,健保長年都在醫院營收及民眾權益中進行權衡,此新制希望可以讓醫院間的競爭是朝向品質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