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當選高雄市長,到2019年參選總統,政治邊緣人韓國瑜崛起,韓流勢不可擋。然而,從2020年1月大選慘敗,到如今市長以超過八十四萬被高票罷免,韓國瑜流星急墜,敲門磚變成絆腳石。

平心而論,罷免權彰顯台灣民主政治的完整性。雖然我國憲法規定,國人有選舉與罷免權,過去也有「割闌尾行動」失敗告終,但「罷韓」是直轄市市民首次行使罷免權成功,讓政黨與政治人物警覺「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其執政權力是人民所賦予,人民也可以收回。

直言之,這次罷免投票是自1987年解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民主試煉,也是維護民主法治和責任政治的一道重要防線。民主罷免讓國民黨與韓國瑜受到市民的重懲和罷免機制的鞭策,若韓國瑜的政治失信得到寬待與默許,台灣的民主化歷程就將面對何以維繫的沉重考驗。

面對罷免,北飄子女踴躍返鄉,高雄人一同寫下臺灣的驕傲,由高雄人示範如何三階段行使公民罷免權。民主的新頁,給政客一個敎訓,讓政客知道,責任政治不是讓你這樣玩的。更不要說惡膽橫生,阻礙投票所開設,在通知單上搞鬼,更惡劣的是動用「監人」威脅市民,企圖戕害投票自由意志。

乍看之下,每張選票代表的都是人民最直接的心聲,代表的是市民對城市未來的想像與期待。然而,罷免票則是選民經過一年的審慎思辨,在鑑賞期內的政治退貨制度設計。

然而,韓市長說選舉最大的秘密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但是罷免要通過,除了贊成票要比反對票多,還要加上贊成票必須高於25%門檻。兩相比較就會發現,選舉獲勝只有一個條件,罷免卻必須達成二個條件,罷免的難度比選舉高多了。更何況,韓國瑜不只是因為「支持」罷免他的選民人數「多」,還因為「反對」罷免他的選民人數「少」。

關鍵在於,杭亭頓認為民主浪潮挾帶著伏流與漩渦就是反民主勢力捲土重來,韓國瑜的橫空出世,就是印證了反民主勢力會捲土重來。更嚴重的是高舉民主反民主,這些作為已到「罄竹難書」的地步。

問題是,這次罷韓成功,下個韓國瑜會在哪裡出現?一個政客有錯,為了顧全自己和黨的面子,通常在罷免未成氣候時,黨內糾錯機制就會逼迫引咎辭職。這種冗員廢官之過,整個國民黨政治甄補的失能才是問題的製造者。國民黨被韓國瑜們綁架上位,這種問題,是不是次次都要損耗民力來罷免解決?

簡言之,「韓流」是對過去國民黨路線的拒斥和否定,同時也是保守民意對抗舊政權的總反撲,而「罷韓」行動則是進步民意對抗舊政權的新政治。國民黨面對「韓流」與「罷韓」運動的雙重否定,若不檢討黨的理念與主張,檢討兩岸關係論述,並提出有別於民進黨的黨內民主改革綱領,未來將被柯文哲的民眾黨所取代。

諷刺的是,這種被情緒蒙蔽理性的思維和論調,讓選後的國民黨始終不敢檢討韓國瑜因素。但是,民主政治卻必須去思考一個實質的問題,那就是國民黨的韓國瑜們,是否會再捲土重來?

令人擔憂的是,當制衡力量一旦不復存在,極權專制就巧聲而入。中共銳實力入侵與台灣的近況對照,不禁為台灣民主深化與鞏固之途感到憂心。特別是國民黨人訪共產中國,韓國瑜入中聯辦,夸言「人進貨出發大財」,卻絕口不提「民主」、「法治」的價值與意義,以為可以解開兩岸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結,卻埋下造成台灣民主化倒退的危機。

眾所周知,習近平因韓國瑜的當選,而大膽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值此美國組成民主國家同盟對抗獨裁中國,中共強行通過港版「國安法」之際,罷免是否成功,票數的多寡將一定程度顯示,台灣人民抗中護衛民主與支持獨裁中國力量的成長興衰。

就歷史的意義而言,罷免案的通過可以看出國人對民主憲政的堅持,點出對政治人物失望,卻可以不用對民主制度失望,說明民主仍是我國珍貴的憲政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