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28日公開表示,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一語戳破了最高層的「中國夢」並引發全球對中共內鬥加劇的熱議。多數觀察者的發言均指向習李白熱化鬥爭已浮上檯面的看法。

此一事件既被認為是中南海「習李鬥」的新跡象。中南海就不可能都沒有動靜。果然,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隨後即刊出由習近平署名的文章稱,中國已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預期好。對此,外界也均解讀該系列文章是代表最高領導出面批駁李克強,為總理李克強的「不當言論」滅火,雖不點名李克強,卻針對性十足。

習李互鬥,到底誰說的才是中國真相?

【求是雜誌】首先刊出的文章是於5月31日署名習近平的《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習確信:「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當初預期的還要好。作出這個重要判斷,是有充分依據的。」文章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整體目標,今年要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並不意味所有地區、所有人屆時收入都要翻一番,更不意味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該文又指稱:「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存在收入差距正常,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對此,思想上要統一認識」;「衡量全面小康是否達到,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

於文末並附註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

同時,【求是雜誌】並以「社論」型式發表《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意圖要對習文加以補充註解: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刻闡述: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二是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問題;

  三是下一步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

  這篇重要文章肯定發展成就、闡明思想方法、聚焦明顯短板、提出任務要求,為實施精準攻堅、跑好“最後一公里”提供了科學遵循。〞

但追擊砍殺李克強的「千元說」,單只這樣的力道顯然還嫌不夠,【求是雜誌】於6月1日採作者群集體撰稿方式再發出第三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必須把握好三個關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所有市縣、所有人屆時都要翻番,更不意味著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對此,思想上要統一認識、廣泛宣傳。」

除了大幅度的「滅李文章」連番上陣,同時間,網路社群上也全面刪除李克強的「千元說」之報導或言論。中共第一把手採用如此手段強力壓制第二把手言論的內鬥劇,古有殷鑑,戰禍很可能因此而起,在外界看來,多數人都認為實在不太妙!

李克強寫給習近平的「檢討書」滿天飛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喜於見縫插針的中國異議作家「老燈」先生即在6月3日的推特上傳播一份李克強寫給習近平的「檢討書」。該「檢討書」內容是寫給習近平及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完整透露了李克強因此番言論惹禍,已遭到習近平和中紀委書記趙樂際「約談」。惟該份「檢討書」雖然未經證實,卻也再度讓該內鬥議題在網絡上多方揣測,熱議不斷。

檢討書中表示,昨天習近平與趙樂際代表政治局同他正式談話,主要涉及他在人大記者會上的發言。認為他沒有嚴格遵照政治局常委會審定的發言內容,擅自說出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真相,造成了極其不良的政治影響,要求他說明情況並造成深刻的改變。

「檢討書」說,他已經對習近平及趙樂際口頭承認了錯誤,並做了解釋說明,獲得了他們「同志式」的理解與原諒。

檢討書中提到,他會吸取此次事件教訓,嚴格遵守組織紀律,謹言慎行時時自省,不能自滿張揚,絕對與習核心保持一致等。

落款是:李克強,時間是5月30日。

一場可能是腥風血雨的內鬥,卻以如此笑鬧戲劇效果被收場。有點令人扼腕可惜了!

去、去、去,去中國「發大財」!

過去20年來,中共對台統戰的「考察大陸落地招待」活動,已招引了上千萬人次到中國去接受大魚大肉吃香喝辣的「招待」。台灣少說也已有3/5以上的成年人口,到對岸去享受過縣市級以上中共黨委書記親自接待和餐桌上的聆訓機會。究竟遊了那裡或吃了甚麼,有可能回台後早已忘光光,但有一個永難磨滅的深刻記憶是:「人家國家真的進步、中國人真的有錢」,對比下,台灣就顯得「又老又窮」。若是再搭配當地成功台商親臨席間舉杯自誇如何在中國「發大財」的個人經驗,這印象就自然更加深刻了。中國是「發大財」的致富天堂也日刻益長。

平心而論,在全球化的庇蔭與老美的傾力扶持下,給錢、給技術、協助研究、培育人才等等不一而足,40年來,中國經濟確實是長年保持高成長的態勢。全球各國都擠到中國發大財的同時,中國所提供的廉價勞動成本與土地汙染成本卻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正對應了鄧小平當初所預示的;先讓一些人富起來。而這些人無非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紅二代及其權貴代理人或白手套。

在超過9000萬黨員結構中,能得以先富起來的人,越是立基在金字塔上層頂端的階級,越有機會富起來。同樣的,越是在底層的階級其生活越是嗷嗷待哺者。這類人,在黨國立場來看,被習稱之為低端人口,而這些人也正是李克強所說的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其人口數大約是佔中國14億人口的半數或更多。

中國經濟起飛驗證了威權體制的優越性?

旅美政治學教授裴敏欣博士在其《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政權的潰敗》名著中,其序言即揭開此一特殊發展經驗的「中國模式」論述之弔詭性: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們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獲得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超高速發展。由於中國的經濟起飛是在一個發展式威權政權統治下發生的,這一事實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場所謂「中國模式」的辯論。這場辯論的核心爭論是威權政權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推崇「中國模式」的人認為,中國的經濟起飛驗證了威權體制的優越性。如果沒有一個以發展為核心目標的一黨專制政權,中國的經濟起飛是無法想像的。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這種觀點十分片面。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政府的行為和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不能簡單地把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成果歸功於中國的一黨專制。〞

換言之,那些推崇「中國模式」的人很可以將之呼應到國民黨所曾在台灣創造的經濟成長經驗而結合成「經濟100分,政治零分」。用白話說,就是「人民將自己的政治權利賣給執政黨,藉以交換自己的發財夢」。此即是國民黨政權得以在台實施「戒嚴令」長達40年之久的統治基礎。

台灣人最近的經驗就是韓國瑜在2018年選舉時玩弄的「發大財」把戲。從歷史來看,鄧小平成功地翻轉「六四事件」大危機,韓國瑜也接近成功地讓該次選舉讓「發財夢」對台灣做了大翻轉。幸好韓國瑜學到的只是門面上的花拳繡腿,台語云:「歸暝全頭路,天光無半步」,其人格特色就是「正經事從不正經,不正經事特別正經」。

公民社會焉容出賣公民政治權利?

在一個公民意識已經萌芽並正在茁壯中的公民社會裡,植根於「發大財」這樣的政治騙局是很難持續得逞的。因為公民社會裡的公民可以不拒絕「發大財」,但絕不會乖乖「將自己的政治權利輕易賣給任何執政黨」。

「經濟100分,政治零分」的政治契約僅只適用於專制威權政體,完全不適合用在台灣這種已經順利次第成熟化中的民主政體。若進一步依此來看待香港年輕一輩,他們之所以甘冒生命危險,奮不顧身地抵死示威到底永不妥協的「反送中」經年行動,大約就能找到真切答案了。

官員越腐敗,社會貧富不均也必然越嚴重

裴敏欣教授的著作序文中接著闡釋:

〝由於威權體制的排他性和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精英共謀勾結和濫用權力是這類體制的核心特徵與通病。這類政權統治的國家如取得經濟高速發展,它們的社會一般來說將會承受巨大的社會成本,如環境污染、貧富不均,和官員嚴重腐敗。這種社會成本不僅侵蝕了經濟發展的品質,而且會使經濟發展本身缺乏持續性。〞

官員嚴重腐敗和貧富不均是互為表裡的:官員腐敗越嚴重,社會貧富不均也必然越趨嚴重。若是了解到中共政權當下貪汙腐敗的嚴重性已幾於近巔峰狀態的現實來判斷,則李克強所說的「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其實還是相對保守的。

若再舉例看待李克強到山東考察時當街大讚「地攤經濟」是「人間煙火、中國生機」的一段演示,應不難理解中共經濟真的已經墮入到惡性循環的回天乏術了。

外媒【法廣】在6月4日的最新報導:前中共黨校教授蔡霞說的:換人,中國才有希望。

該報導指出,近日裡,中國境內社交網絡廣泛流傳著一個長達20分鐘的音頻,這是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在私下的一次討論會上發表的講話。蔡霞在講話中不斷詰問,為什麼中共體制走到今天這種地步?為什麼習近平這樣一個人「坐到大位上去?」

這位中共黨校資深教授的判斷非常冷靜而且近乎嚴酷:「從修憲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黨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政治殭屍了」。

蔡霞教授在錄音中警告,如果無動於衷,幾年內將遭逢亂世。「現在如果不解決這個人(作者註:習近平),我們就只能看著體制自由落體,等著他自由落體著地,社會崩潰,然後從頭開始,我覺得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這一條。如果那樣,五年之內中國將會出現一次大的亂世。

該錄音中嚴斥習近平為「黑老大」,必須體面地退居二線,去養老,不要再干預......在黨校官網上的這位反習教授的頁面所發布的文章內容已經全部遭到刪除

「一切聽黨的」,於今,專責黨機器運作的大腦袋內,竟然出現如此悖逆的反習言論,自是反映了中共這個黨又將面臨大清洗了!

美國會選擇此時大舉揮棒痛擊中共,必然是洞悉到中共的此一窩裡反的困境之極大腐蝕性。

不論是左右外野球,台灣的我們務必要做好接穩高飛球的充分準備囉!

作者陳昭南:畢業於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曾任第二屆、第四屆立委、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