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專文先談郭雨新先生的從政歷程與問政風格;其次則探討郭雨新先生一再橫遭摧折的可能接班人;接著則從郭雨新、林義雄建立起的宜蘭價值,再去看宜蘭黨外的深層結構;本系列專文最後則是對宜蘭黨外群雄進行點將錄。讀者掌握起這樣的脈動,閱讀起來就不會覺得辛苦了。

宜蘭黨外傳統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1950年至1970年,該期的特色是宜蘭黨外表現得較國民黨照顧選民,領導人為郭雨新。第二個時期自1970年至1981年,該期的特色是宜蘭黨外遭受到國民黨空前迫害。從郭雨新被監視、被逼退選省議員、監委零票落選、立委被作票落選到美麗島事件、林家血案,這一連串的迫害行動,使得宜蘭黨外強化了悲情的反抗色彩。這時期的領導 人是郭雨新與林義雄。第三個時期自1981年以後,該期的特色是隨著宜蘭黨外的執政,肯定了它的執政能力,於是黨外執政優越於國民黨的評價散播到全縣各個角落,從而促成宜蘭黨外在全縣性選舉中明顯領先於國民黨,國民黨在宜蘭自此居於劣勢。這時期的領導人是陳定南游錫堃

讓我們看看郭雨新支持者的結構,郭雨新的支持者大致可分為三個階層。第一階層為郭雨新的合作伙伴,這些人經常和郭雨新相處,包括競選總部工作人員和各地的大樁腳;第二階層為郭雨新素未謀面或見過幾次面,但一直幫郭雨新拉票的人,包括各地的小樁腳等;第三階層為郭雨新的投票支持者。郭雨新長年以來就是在這樣的結構下,進行社會力的動員,讓他立足於政治舞台。

郭雨新在宜蘭的貢獻和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二十多年的議壇生涯中,他無論身處宜蘭、臺北或省議會,時時刻刻在為宜蘭選民爭權益、謀福利以及解決問題。從細微的免費買車票讓他們回家,到省議會裡重大施政方針的爭辯(雖然爭辯的內容,選民未必了解 它的重要性),郭雨新可說並沒有辜負選民對他的付託。甚至郭雨新給選民的,已經超越選民那一票所能付託的。例如他前往災區視察時,偷偷塞一些錢給受災民眾,這並不是省議員的職責,而純粹只是出自於他那份憐憫之心――一種傳統地方士紳在人情上對地方行善的態度。或許我們會認為這種憐憫的作法,只是為了博取選票而已;但從另一角度觀察,郭雨新為何要博取這些選票,從他一生的作為來看,他博取這些選票,無非是要為民眾繼續謀福利。如果他要這些選票,只是為了做官的話,他大可以不用這些方法,因為有太多比這個更好的方法。而郭雨新為了替民眾謀福利,他勢必和統治當局對抗,如此他就必須靠著選民一票一票的累積,建立起他的權力基礎。在立足於宜蘭政壇期間,郭雨新讓有理想的人出來為地方打拚,同時也有很多人受他感召,變得更有理想,而投入郭雨新的行列。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都有具有理想色彩的人們,至於這群人要如何凝結起來,作為政治改造、社會改造的力量,則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對於身處二二八、白色恐怖這種黑暗年代的台灣人而言,政治是一種莫大的禁忌。尤其在新統治者誘之以利的情況下,絕大部份浮頭的政治人物,慢慢地在既怕(怕二二八、怕白色恐怖)又愛(愛私人享有甜頭)之中,屈服新統治者之下。郭雨新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有遭新統治者的甜頭收買,而在宜蘭認真地經營,讓這塊土地上有理想的人們,以他為中心而凝結起來。他們並沒有什麼組織――一切以郭雨新為中心,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奧的理念――但他們確實是有理想,這群人就在佩服郭雨新這個人,信服他的理想和他們自己一致的情況下,熱熱切切擔任郭雨新的競選班底。這種結合在地方提供了一種政治典範,因而影響新生的選民在一番思考和抉擇之後,加入這個行列裡。游錫堃即是一個顯明例子。郭雨新的競選班底,不只在選舉時幫忙郭雨新助選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平日即是散處各地的意見領袖,而扮演郭雨新和選民溝通的橋樑。選民有什麼問題、意見,透過他們去找郭雨新或向郭雨新反映,形成一條順暢的溝通管道。

此外,有三個面向,隨著其後歷史的發展而突顯出意義。

(一)開創出宜蘭黨外深厚的根基

首先,郭雨新在堅定領導宜蘭黨外二十餘年後,1975年立委選舉,在國民黨大肆作票之下,慘烈落選。然而二十數年的時間,已讓郭雨新開創出宜蘭黨外深厚的根基――一股堅強的競選班底。1975年那一戰,國民黨只在表面上打垮了郭雨新,宜蘭黨外則因受到如此的侮辱、打擊而爆發起空前的義憤,這股憤怒在1977年化為力量,支持郭雨新的接班人――林義雄以最高票當選省議員。其後宜蘭黨外承續郭雨新、林義雄這個脈絡而日益成長、茁壯,因此郭雨新成為宜蘭黨外的開山祖。

林義雄說:「我並不喜歡人家稱我議員,我喜歡人家叫我名字。在反對團體裡面,大家互相稱呼議員啦!代表啦!縣長啦!則這個反對團體就會以統治者認定的官位,來互相分階級。」 張文隆/攝

(二)建立基於理想和情感結合的團隊

其次,郭雨新與其競選班底的結合,二十幾年來一直基於理想和情感。他並不以金錢的補償或是利益的分配,給予幫忙他的人。這些人也知道接近他沒好處,反而還會遭到情治人員的調查、監視。因此這種情況之下,還會和郭雨新在一起的,多少屬於具有正義感(不巴望郭雨新給他好處)且相當勇敢(不怕國民黨監視、迫害)的屬性。當郭雨新離開台灣以後,他的競選班底接納了林義雄入主宜蘭黨外。林義雄為什麼能順利繼承郭雨新,擔當起領導宜蘭黨外的任務?林義雄任郭雨新的法律顧問和辯護律師,以及郭雨新在離台前夕向他的競選班底推薦林義雄,固然都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林義雄本身的性質能為郭雨新及其競選班底接受。郭雨新會向他的競選班底推薦林義雄,即是認為林義雄能勝任這個角色,郭雨新的競選班底能接納林義雄,也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林義雄能夠扮演好他們習慣郭雨新所做的。說得更清楚的是,林義雄能夠維持郭雨新時期宜蘭黨外那種理想和情感的結合。因此表面上是郭雨新及其競選班底選擇了林義雄,但更深層去推究,其實是二十幾年來,郭雨新及其競選班底形成的,基於理想和情感結合的機制,在選擇林義雄。林義雄回憶這段過程說,他當時很用心跟他們在一起,因為他覺得他們這些人很可愛、理想性很高,和一般冷漠的知識分子不一樣。他自己和他們在一起時覺得很爽快,因此和他們很快就熟識而變成朋友了。林義雄把他們看做同志(林義雄做這個職類,他們做另一個職類),而不是當做替他工作的人(或把他們當作樁腳、部下),因為他們是為自己的理想來打拚,也因此他們並不曾從林義雄身上得到好處,反而是自己出錢、出力。宜蘭黨外由領導者和競選班底基於理想和情感結合的機制,林義雄以後依舊在影響著對領導人及支持者的選擇。這也就形成了日後宜蘭政治文化的一部份。

 (三)締造宜蘭價值、創造宜蘭人的光榮感

最後,郭雨新一生堅毅領導宜蘭人對抗龐大的國民黨政權,面對高官厚祿堅不接受,圍剿打擊絕不退卻,自始至終,堅持原則。這為宜蘭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田秋堇對此即有很深的感慨,她說:「一個政治領袖或是歷代政治領袖,留給這個社會的風範,會變成這個社會的心靈資產。」她認為台灣每一個縣市,幾乎都可以找到從民間自主產生的政治領袖,最後變節出賣民眾的經驗,只有宜蘭沒有,宜蘭自從郭雨新、林義雄以降,從來沒有一個政治領袖在大節上背棄過他的人民。 因此在田秋堇等人推動反六輕行動時,這份珍貴的資產發揮了作用。其他縣市的環保運動者,在宣傳反六輕時,曾讓人當面回一句話說:「你們不用再來跟我們說,你們都和某某人一樣,都說好聽的,實際上欲騙我們。」相對的,在宜蘭,當田秋堇等人從事反六輕時,他們用愛鄉愛土這個理想來呼籲民眾,民眾都願意來響應這樣一個理想和呼喚。即使那些贊成六輕的人,也只敢說他們為反對而反對,而絕對不敢懷疑反六輕者的動機。